胡鳳才:30年耕耘打造“詩畫鄉村”

原標題:

北京市門頭溝區水峪嘴村黨支部書記胡鳳才:30年耕耘打造“詩畫鄉村”

光明日報記者 董城 通訊員 劉柳江

京西門頭溝,羣山疊嶂,永定河奔流不息。在九龍山下、古道之畔的水峪嘴村,穿村而過的千年京西古道,無聲向人們講述着老支書胡鳳才的奮鬥故事。

30年來,胡鳳才帶領着鄉親們,將昔日有名的窮村建設成遠近聞名的“京西古道第一村”。

站在村頭,望着絡繹不絕的遊客,胡鳳才感慨萬千。

曾經的水峪嘴村,村集體連電費都無力繳納,村民挑水度日,蝸居在溝壑間的石板房裡。人均不足一畝的貧瘠河灘地,產出微薄。正是在這艱難時刻,胡鳳才受命回村。

爲改變面貌,他帶領支部黨員,依託資源開辦石廠,十年奮鬥,村莊逐漸擺脫貧困,村民住進新房。2007年前後,胡鳳才帶領全村黨員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礦山,艱難轉向綠色發展的新路。修復開發千年京西古道吸引市民遊客,又興辦起食品公司,對當地特產蓋柿進行深加工。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剛走上致富路的水峪嘴村,卻險些遭遇滅頂之災。

時間回溯至2023年夏,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侵襲水峪嘴村。危急關頭,胡鳳才帶領黨支部迅速組織村民“三次轉移”,確保全村村民生命安全。洪水圍困期間,面對集中安置點數百人的吃飯難題,他頂着壓力,果斷決策組建“村級大食堂”,持續62天給村民提供可口的飯菜。

洪水退去,重建刻不容緩。胡鳳才帶領村民爭分奪秒開展自救互救,協調各方力量,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水峪嘴速度”:短時間內恢復供電,村民安全返家,景區部分開放,受損房屋和基礎設施快速修復,確保了村民溫暖過冬。

災後,胡鳳才抓住各個方面支持門頭溝重建家園的契機,決心把村裡建設得比洪災前還要好。

如今的水峪嘴村,先後辦起了優質鄉村景區、冰激凌廠、精品民宿、養老項目等產業。村黨支部還將高校“挑戰杯”活動請進村裡,吸引33所大學近千名師生關注水峪嘴村,用智慧點亮古道振興新業態。2024年,村集體收入逆勢強勁增長達788.6萬元,較災年增長142%;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7元,增長9.63%。

“30年風風雨雨,我在村裡總是反反覆覆講16個字,說起來也都是大白話。”胡鳳才告訴記者,在水峪嘴村,“堅定信念、勇於擔當、勤奮努力、發展自信”是人人都在踐行的村風村魂。這種精神力量,在抗擊洪災和重建家園的過程中,得到了最生動的詮釋。

如今,胡鳳才的腳步依然匆忙。他推動策劃的沉浸式打卡遊,讓遊客在古風NPC互動中感受古道魅力。衆多新聞媒體和《中國國家地理》網絡直播將鏡頭聚焦古道,向全世界展示着京西傳統村落髮生的滄桑鉅變。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