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五年投近3500億元推進城市更新,惠及居民270萬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雪 武漢報道
8月28日,湖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透露,“十四五”以來,全省累計實施城市更新項目超7800個,完成投資近3500億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84萬個,惠及居民270萬戶。
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劉豐雷在發佈會上指出,湖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從2020年的62.89%提升至2024年的66.35%,城鎮化進入穩定發展新階段,城市發展模式正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全省以“宜居湖北”建設爲統領,系統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的“四好”建設,城市更新呈現“人居環境改善、公共空間煥新、生態顏值擦亮、安全韌性提升”四大特點。
具體來看,“十四五”期間,湖北省以人爲本,探索可持續更新模式。市州廣泛開展“口袋公園”建設,巧用城市角落建成1300餘個口袋公園,開放共享公園綠地超1200公頃,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此外,湖北在加裝電梯、完整社區建設、智慧停車等方面也成效顯著:加裝更新電梯超過1萬部,完整社區覆蓋率達30%,17個市州全部建成智慧停車平臺,聯網車位350萬個,有效緩解“停車難”。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湖北在危舊房改造中創新推出 “產權人自主更新”模式,目前全省已有48個項目採取該模式,6500餘戶居民入住新居。
生態與文脈並重,塑造城市新風貌。湖北堅持“留改拆”並舉,採用“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更新,既改善硬件設施,也注重歷史文脈延續。全省已完成19片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歷史建築數量翻番,達4455處。武漢曇華林、荊州洋碼頭等歷史文化街區成爲文旅新地標。
在綠色發展方面,湖北建成5100公里荊楚綠道,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較“十三五”末提高1.95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3.88個百分點。生活垃圾基本實現“零填埋”,污水集中收集率達75%,縣級市黑臭水體整治完成率100%。
城市更新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支持。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湖北監管局一級巡視員胡繼紅介紹,湖北通過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推動“白名單”項目擴圍增效。截至7月末,全省“白名單”項目達855個,授信審批3116.9億元,累計投放2197.8億元。銀行機構已審批城市更新貸款項目150多個,審批金額超2700億元,已投放項目100多個,放款金額近900億元。
自然資源部門則通過規劃引領和政策創新支持城市更新。湖北省自然資源廳總規劃師萬滋仁表示,湖北已完成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機制,並通過“彈性供地”“豁免清單”等政策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武漢、宜昌作爲湖北省兩大重要城市,先行探路,在城市更新中各有特色,形成一批可複製經驗。武漢於2024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將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作爲城市更新的基石,不僅編制了面向2035年的專項規劃和“十五五”規劃,更重要的是率先研究起草《武漢市城市更新條例(草案)》;摒棄“零敲碎打”模式,強調整體規劃、連片推動,在青山21街、湖北大學南區等項目成功試點並擴面,對193個城中村累計改造1517萬平方米,改造老舊小區608個,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和城市面貌;面對巨大的資金需求,武漢積極構建“中央資金+特別國債+社會資本”的多元保障體系,成功入選首批中央財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動試點城市,獲10億元補助。
宜昌則聚焦“居民自主更新”和“污水按效付費”機制創新,污水集中收集率和處理廠進水濃度顯著提升,海綿城市建設獲國家示範稱號。在危舊房改造中,轉變過去政府大包大攬、居民被動參與的組織形式,統一居民意見、統一改造流程,讓房子“改不改、怎麼改”由羣衆說了算;扛起長江大保護政治責任,通過地企合作模式,引入央企在宜昌成立“水管家”公司;將污水收集服務費的30%與污染物收集量、污染物削減量、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等指標掛鉤,初步建立了以污水收集效能爲導向的按效付費機制;堅持源頭優先、綠色優先、藍綠灰融合,實施“海綿+”方案,高質量推進183個示範項目建設。
“‘十五五’時期將加快從‘投資於物’轉向‘投資於人’。”劉豐雷表示,湖北將從可持續更新模式、抓實重點任務、健全體制機制、謀劃實施重大項目等四方面發力,努力實現城市結構優化、品質提升、綠色轉型與治理增效。
據悉,湖北將加快編制城市更新“十五五”專項規劃,積極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等資金支持,推進一批城市更新重點項目落地,持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