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靶向施策做實做細社區矯正工作

“不管怎樣,也要自食其力,不做違法亂紀的事。”坐在電動輪椅上,羅某一邊拿出蜂巢框,一邊向《法治日報》記者分享感悟。幾年前,羅某跳樓拒捕,致下肢癱瘓。服刑兩年後,其因患嚴重疾病被決定暫予監外執行,成爲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一名社區矯正對象。

生存之困疊加病痛之苦,羅某一度失去生活勇氣。來鳳縣司法局百福司司法所打出的一套“組合拳”:落實低保政策、開展個性化學習教育、引導修復家庭關係、組織技能培訓……這套“組合拳”幫助羅某真正實現從心理到行爲再到思想的矯正重塑。如今,他的養蜂事業越做越紅火。

羅某的蛻變並非孤例。

湖北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楊軍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該省近年來堅持既“治已病”更“防未病”,落實落細社區矯正監督管理措施的同時,不斷豐富教育幫扶內容和形式,構建起“幫教—成長—反哺”的閉環教育幫扶體系,讓社區矯正工作既有“法度”又不失“溫度”,持續提升平安穩定工作質效。

從粗放管理到精準施策

“老人目前已順利解除社區矯正,態度也從起初的不理解,到後來主動參與防火知識宣傳。”說起社區矯正對象龔某的轉變,隨州市隨縣司法局澴潭司法所負責人廖珊珊很欣慰。

兩年前,年過八旬的龔某因過失引發山林火災,成爲澴潭司法所教育管理的一名社區矯正對象。龔某居住在偏遠山區,其配偶和長子身有殘疾,次子常年在外。針對龔某情況,澴潭司法所制定“一人一策”矯正方案:與村幹部共同成立矯正小組,通過上門走訪、當面教育、電話溝通、健康監測等多種方式承擔監管和幫扶責任。慢慢地,龔某態度轉變,還利用農閒時間向村民現身說法,叮囑大家謹防火災事故。

家住荊州市監利市網市鎮的小雷也通過社區矯正重獲新生。小雷初中肄業,雙親聾啞,家庭收入較低。對此,網市司法所爲他定製矯正方案,聯繫殘聯手語老師開展特殊家訪,對接人社部門評估其就業能力。在多部門聯合幫扶下,小雷找到新工作,有了穩定收入。

根據社區矯正對象實際開展個別化矯正,是湖北各地社區矯正工作的“規定動作”。

在荊門市,分級分類管理體系普遍建立,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精準畫像、個別化教育。

地處山區的十堰市房縣,流動執法車、流動入(解)矯、流動教育幫扶“三個流動”品牌應運而生。

湖北省司法廳還拓展社區矯正教育資源庫,針對醉駕、非法捕撈、電信網絡詐騙等不同類型的社區矯正對象差異化推送必修課程,切實提高社區矯正教育精準度。

從人防爲主到科技賦能

“那種強烈的衝擊力太嚇人了,就像真在事故現場。”體驗完畢,鄭某仍心有餘悸。這是7月29日發生在襄陽市棗陽市社區矯正中心的一幕。當天,犯危險駕駛罪的社區矯正對象鄭某初到社區矯正中心報到,通過中心的VR設備接受再教育。

近年來,湖北省司法廳把強化信息技術運用作爲全面深化社區矯正改革的重要引擎,着力構建集自動化採集與共享、精準化大數據分析與研判、智能化管理與決策於一體的社區矯正工作新模式。

“恩施州地處武陵山腹地,地廣人稀,信息技術賦能,推動社區矯正工作邁入更加精準高效的新階段。”恩施州社區矯正工作管理局局長邵丹說。

不久前,裝修一新的恩施州宣恩縣社區矯正中心正式投用。智慧矯正系統的賦能,爲該縣破解社區矯正對象“戶籍在鄉鎮、生活在城區”的監管難題提供了更多可能。

應城市社區矯正工作管理局局長宋崢嶸直言,社區矯正對象違規外出一直是監管的重點和難點,科技賦能有效推動了監管效能的提升。2024年,應城市社區矯正對象楊某隱瞞行蹤擅自外出。社區矯正機構通過信息化覈查發現其違反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依法提請原審法院撤銷了緩刑。

截至目前,湖北省建成社區矯正中心106個。全省社區矯正一體化平臺實現業務管理、電子簽到、信息化覈查、遠程視頻督察、線上教育等功能全覆蓋。

“全省社區矯正一體化平臺推廣運用已全面鋪開,實現省市縣鄉四級全貫通,社區矯正對象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工作將更加智能精準。”湖北省司法廳社區矯正管理處副處長邵應龍說。

從被動矯正到參與治理

“我想將這份愛傳遞下去,溫暖更多的困境家庭。”談及成爲志願者的初衷,宜昌市夷陵區社區矯正對象陳某說。陳某未婚育有兩女,其與男友因犯非法吸收公衆存款罪獲刑,家中存款、房產等均被法院強制執行。社區矯正機構的暖心幫扶,讓一度身無分文、居無定所的她倍感溫暖。

今年4月,夷陵區社區矯正工作管理局發起“夷心護蕾”公益計劃並向社區矯正對象發出招募令,擬對轄區困境家庭開展公益幫扶活動。陳某第一時間響應加入。

“公益幫扶並非簡單的捐款捐物,而是引導社區矯正對象參與並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實現從單向救助到授人以漁,再到公益助矯的雙向奔赴。”夷陵區社區矯正工作管理局副局長楊凡說。

在武漢市江漢區,已有約260名社區矯正對象以社會志願者身份參與擺放共享單車兩萬餘輛,20餘名社區矯正對象通過社區矯正機構幫扶成功就業;在荊州市沙市區,“沙矯互助”就業幫扶項目實施勞動技能培訓120餘人次,推動社區矯正對象之間確立勞動合同關係30餘人。

“看似‘舉手之勞’,卻推動着社區矯正對象從‘社會關係損害者’向‘法治社會建設者’轉變,最終形成了個體改變、社區受益、社會認同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湖北省司法廳社區矯正管理處處長呂方軍說。

近五年,湖北省累計接收社區矯正對象13.1萬餘人,解除社區矯正11.9萬餘人,幫助衆多社區矯正對象重返正途。

“我們將繼續堅持監督管理與教育幫扶相結合,專門機關與社會力量相結合,靶向發力持續做實做細社區矯正工作,消除社區矯正對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促進其順利迴歸社會,成爲守法公民。”湖北省司法廳黨委委員、副廳長官書雲說。(法治日報記者胡新橋、劉志月、何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