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堡壘固 “長廊”畫卷美
從廣袤草原到大漠戈壁,從蜿蜒界河到莽莽林海,8000多裡的邊境線,36萬平方公里的邊境管理區,內蒙古守好“北大門”和建好“護城河”的責任極爲重大。
如何築牢紅色堡壘,強邊固防築安寧?
冷靜而深刻的思考後,內蒙古運筆出鋒——深入開展“北疆基層黨建長廊”建設,大力實施思想築邊、組織固邊、富民興邊、幫扶強邊、共建穩邊“五邊行動”;積極創建“國門黨建”品牌,大力開展“邊疆黨旗紅”等系列活動……
如今的內蒙古,邊防鞏固邊境安全,山清水秀人和業興。一份份優異的答卷、一幕幕溫暖的瞬間背後,凝聚着內蒙古邊疆黨建工作迸發出的蓬勃力量。
強思想 固堡壘
走進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潮格溫都爾鎮巴音努如嘎查,在黨員中心戶布仁特古斯家裡,黨員和農牧民圍坐在一起,交流學習心得。“流動黨校”教師講得認真,農牧民們聽得仔細,黨的創新理論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農牧民居住分散、基層黨組織服務半徑較大等問題,一度制約着農牧民黨員學習教育質效。巴彥淖爾市統籌市旗鎮三級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定期爲黨員羣衆宣傳黨的創新理論、畜牧實用技術等,把黨校主陣地搬到嘎查村黨羣服務中心、牧民蒙古包、企業生產車間和邊防派出所。同時,在兩個邊境旗設立黨員中心戶191戶,每個中心戶聯繫服務周邊10—20戶牧民,成爲牧區黨員學習教育的“知識站”、黨員活動的主陣地、服務羣衆的“連心橋”。
在內蒙古,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
包頭市達茂旗以“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紅色資源爲依託,組建11支宣講團,通過“馬背送學”“烏蘭牧騎+”等方式開展宣傳,引導各族羣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護邊員格日勒其木格與巡邏民警、嘎查牧民一起升國旗的視頻刷屏社交網絡。
邊境線上的這一抹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力量。
——邊關之固,固在勠力同心。內蒙古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作爲“北疆基層黨建長廊”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工作主線,突出抓好邊境地區幹部履職能力、黨員黨性教育及農牧民職業能力提升,常態化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羣衆教育,黨的聲音、黨的關懷進入千家萬戶。
——邊關之固,固在堡壘堅強。內蒙古共建立1788個黨員中心戶,285個紅色堡壘戶,他們不斷將民情匯上來、問題化解掉、力量聚起來;全區59個抵邊蘇木鄉鎮劃分爲1519個網格,網格中融入草原110、蒙古包哨所、戍邊警務室等載體,構築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村村是堡壘的紅色邊境線……數字的背後,是黨組織架構和力量的下沉,大大延伸了邊境黨建工作的觸角,打通了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
築忠誠 促團結
春和景明,山嶺間花海綿延。興安盟阿爾山市的山與水、光與夜,成爲許多遊客心中嚮往的旅遊目的地。
“阿爾山四季都很美,隨着遊客增多,我們的工作也要更加細緻,比如遊客走丟了、景區發現可疑車輛等問題,必須及時協助處理。”阿爾山市居民、“雪城義警”劉鳳麗說。
身穿紅色馬甲、頭戴小紅帽,“雪城義警”的身影在市區、景區、居民小區,也可能在放牧點、林業站等需要安全守護區域。如今,“雪城義警”治安聯防協會從成立之初的75人發展到如今的1000餘人,志願服務時長20餘萬小時。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內蒙古相繼推出“居邊護邊堡壘戶”“守望草原巡防隊”等羣防羣治組織,很多勤勞樸實的護邊員不穿軍裝卻甘守邊防一心戍邊。
清晨,第一縷陽光拂過草原,新巴爾虎右旗貝爾蘇木貝爾嘎查的護邊員圖門已經整裝待發。從他的蒙古包向外望去,不遠處就是中蒙邊界線。
“我的爺爺巴日哈薩巴達,是當地最早一批入黨的牧民之一。從爺爺那一代開始,這條由8塊界碑連成的邊境管段,我們一家三代人接力爲祖國守護近一個世紀,累計巡邊10萬餘公里。”談起護邊經歷,圖門打開了話匣子。只要有界碑出現的地方,就有像圖門一樣平凡又不凡的“邊境守望者”。
集衆智匯衆力。黨羣活動組織員、政策法律宣傳員、便民服務代辦員、矛盾糾紛調解員、帶頭致富示範員……這些身份讓內蒙古各族幹部羣衆成爲一座座橋樑,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動員服務鏈條、從下到上的信息反饋系統,成爲連接組織、溝通羣衆的重要力量。
科技的加持讓衆力更強大。二連浩特市作爲“一帶一路”國際通道的重要樞紐,聚焦邊境管控的新形勢新特點,建立“智慧邊境”等平臺系統,助推黨政軍警民聯合管控機制高效運行。
凝聚各方合力,祖國北疆“鋼鐵長城”越築越牢。
興產業 富邊民
從住蒙古包到搬進磚瓦房,從騎駱駝出行到開上汽車,從用藥不便到醫療有保障,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烏力吉蘇木邊境牧民孟根阿古拉切身感受到了固邊興邊富民帶來的喜人變化。
在距離中俄邊境線不到300米的滿洲裡市新開河鎮二卡社區,黨支部帶領當地居民建設冷棚、暖棚等設施農業,努力探索“南果北種”“南菜北種”技術,精心打造“觀光休閒、農俗體驗”特色農業旅遊,羣衆“富”了腦袋,“鼓”了錢袋。
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內蒙古始終把推動邊境地區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作爲“北疆基層黨建長廊”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強化邊境地區基礎保障作爲重要發力點。
對143個抵邊嘎查村實施中央、自治區扶持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項目全覆蓋;
持續深化京蒙協作,加大人才“組團式”幫扶力度,向143個抵邊嘎查村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隊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通過以工代賑、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有效途徑幫助農牧民就業增收,抵邊嘎查村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全區邊境地區公路總里程達到4.5萬公里,19個邊境旗市區開通了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邊境地區光纖寬帶網絡和移動4G網絡實現全覆蓋。
斬釘截鐵的決心和精準發力的舉措,讓邊境地區基層黨組織不僅“鋪天蓋地”建起來,更“頂天立地”強起來:抵邊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10萬元,邊境地區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各族羣衆團結奮進,樂業興邊。
登高望遠,我們看到什麼?
“無邊的草海根脈相連,遼闊大地山川綿延。各族兒女攜手同心,守望相助幸福永遠。”一首深情的《守望相助》,唱出了內蒙古各族兒女手拉手、心連心,共同創造美好未來的心聲。(本報通訊員 蒙組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