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新疆文化的心跳

陳維亞等北京舞協舞蹈工作者在新疆採風

爲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特別是關於“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和繁榮文藝創作的指示要求,8月13日至19日,北京舞蹈家協會組織的採風團深入新疆喀什、阿克蘇、吐魯番、烏魯木齊等地展開創作採風活動。

從鄉村沃土到沙漠戈壁,從古城遺址到藝術殿堂,採風團以腳步丈量文化厚度,用心靈感受新疆多元文化的滋養。這場跨越千里的藝術追尋之旅,不僅讓採風團成員深刻體會到“藝術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真諦,更在京疆兩地的深度互動中,譜寫了一曲文化交融的動人樂章。

在煙火氣中感受“生活即藝術”

“撲面而來的熱情氣息感染着每一位成員。”北京舞協駐會副主席、秘書長袁悅這樣描述初到喀什地區麥蓋提縣躍進村的感受。這裡沒有華麗的舞臺,只有村民自家的果園、房前的空地,以及最樸實的煙火氣。但正是這樣生活化的場景,讓採風團觸摸到了新疆文化的“心跳”。

在躍進村村民的果園裡,採風團與村民圍坐在一起,優美的琴聲和即興的歌舞交織在一起,熱烈的氣息感染着採風團的每一位成員。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演員郭歌感慨地說:“在課堂裡,舞蹈是系統的、規範的,但在這裡,舞蹈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是他們日常的呼吸。”當與老藝人共舞時,無需刻意追求動作的完美,只需跟着音樂的節奏、呼吸的起伏,就能觸摸到維吾爾族舞蹈“根植於大地”的生命律動。

同樣被感染的還有年輕演員陳碩累,“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採風,大學時沒有機會,這幾天每天都是‘滿格電’狀態。”採風途中,他不停地舉着手機記錄下每一個瞬間,“這些畫面回去後要反覆回看,這是比課本更珍貴的教材。”

這種“生活即藝術”的震撼,在刀郎畫鄉的廣場、吐魯番文化館的舞臺間持續蔓延。在刀郎畫鄉,採風團向民間藝人請教刀郎木卡姆的樂器知識,在悠揚的旋律中即興起舞,不同的舞姿相互呼應,陌生感漸漸消散;在吐魯番文化館,魯克沁鎮的農民與非遺傳承人表演了吐魯番本土木卡姆,採風團跟着學習傳統打擊樂器,探討吐魯番木卡姆與刀郎木卡姆的區別。“老藝人的刀郎舞在節奏處理、風格韻味上與專業院校的創作形成鮮明對比。”在中國戲曲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李麗宏看來,“老藝人的舞是從心裡長出來的,純粹、自然,沒有刻意的修飾。這種‘天然’與專業演員‘修飾性’的對比,讓我重新思考舞蹈的本質。那不是精心設計的技巧,而是生活沉澱出的自然表達。”

在麥蓋提縣的刀郎木卡姆活動中,採風團觀摩了特色器樂表演和舞蹈表演,其中一位90多歲的非遺傳承人親自演奏,還爲採風團講解了刀郎木卡姆的起源與特點,感動了在場的很多藝術家。中國舞協副主席、北京舞協副主席郭磊表示,“一個好的創作者,必須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好作品。這次短短几天的採風,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刀郎文化的深厚底蘊,更感受到了百姓對文化的自信與熱愛。”他特別提到了這位90多歲的非遺傳承人親自演奏刀郎木卡姆時的場景,“那種從骨子裡透出的熱愛,是任何技巧都替代不了的。”

從多元體驗中汲取創作靈感

採風的意義,不僅在於“看”,更在於“對話”與“碰撞”。此次新疆之行,採風團與新疆自治區文聯、新疆舞協、木卡姆藝術團、迪麗娜爾文化藝術學校等機構展開了深度交流,在專業對話中探索民族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在烏魯木齊迪麗娜爾文化藝術學校,採風團與新疆舞蹈家協會主席迪麗娜爾及師生們圍坐一堂,探討民族舞蹈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與新疆木卡姆藝術團的座談,則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團長地力下提詳細講解了木卡姆的歷史與特點。

交流碰撞的背後,是採風團對新疆歷史文化的深度溯源。從塔克拉瑪干紀念館展現的沙漠人文變遷,到龜茲博物館珍藏的龜茲文化瑰寶;從阿克蘇文博院的地域文化展示,到柯柯牙紀念館記錄的治沙精神;從吐魯番博物館的文物精品,到坎兒井博物館的灌溉智慧……每一件文物、每一段記載,都讓採風團成員驚歎不已。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編導教研室教師劉晶晶在克孜爾尕哈烽燧前,看到千年紅柳枝幹時,突然更深刻地理解了九年前創作的哈薩克族舞蹈《大漠紅柳》,“紅柳不僅生長在沙漠,更屹立在烽燧之巔,這種堅韌正是民族精神的映照。這次採風,讓我對作品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採風的最終目的,是讓“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轉化爲藝術創作與教學的養分。如何將新疆的“文化活水”注入當代藝術?如何讓傳統在創新中煥發新生?這是採風團成員共同思考的命題。

站在吐魯番古城,北京當代藝術劇院團長兼藝術總監王媛媛頗爲感慨。作爲常年在世界舞臺演出的創作者,她突然產生了一個創意,“如果能邀請國際芭蕾舞團或者現代舞團,在古城裡做一些演出,既可以將國際當代舞蹈的先鋒語言與新疆千年積澱的文化基因深度對話,又能將新疆的多元民俗、絲路歷史、大漠風光通過舞蹈語言傳遞給全球觀衆,讓不同文明的舞蹈者在同一片土地上共舞。讓世界看到新疆不僅是古老文化的沃土,更是當代藝術創新的靈感源泉。”正如袁悅所言,“此次新疆採風,爲接下來的創作埋下了一顆種子,帶來了許多啓發與靈感。”

用鏡頭記錄新疆的美

新疆的美,不僅在人文,更在自然與歷史的交融。採風團的舞者用身體和舞蹈語彙與大美新疆產生情感鏈接,用鏡頭記錄下舞者與大地的對話:在廣袤的沙漠中,舞者的身影與大漠的雄渾形成鮮明對比,舞姿在天地間舒展,展現出生命與自然的奇妙互動;在古城遺址旁,現代舞蹈與千年古蹟相遇,年輕的肢體與遺址的滄桑感相互映襯,彷彿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丹霞地貌的峽谷間,舞者們以紅巖爲幕,將自然的壯美與舞蹈的活力完美融合……

“第一次來到新疆,就被它的‘唯美’震撼到了,在這裡看到的每一個舞蹈和人們的眼神、笑容,他們身體帶給我們的那種姿態,甚至是美食美景,都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唯美’的感覺。”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導演趙栩選取新疆多地極具特色的自然與人文場景,將舞蹈與地域風貌相結合,運用長鏡頭和慢速移動來定格新疆的“唯美”。

“以前總想着用高難度動作或視覺衝擊吸引觀衆,但新疆之行讓我明白,最打動人的是‘從內心中迸發的真情實感’。”趙栩提到這次在大峽谷裡拍攝的時候,讓演員想象自己感受千年沙化的巨石,“想象自己是一塊海底的石頭,經歷千年被現代人看到,舞蹈之美不在於一個動作,而是這種‘由內而外’的表達,這纔是舞蹈的靈魂。”

從麥蓋提的果園到烏魯木齊的藝術殿堂,從沙漠的日出到古城的日落,北京舞蹈家協會採風團用一週時間,完成了一場跨越地理與文化的深度對話。他們帶走的,不僅是相機裡的影像、筆記本上的記錄,更是對“藝術從哪裡來”這一命題的深刻回答。藝術之根,深扎於人民的生活中,生長在土地的肌理裡,沉澱於歷史的脈絡中。

“藝術應該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再回饋到舞臺上。”正如所有采風團藝術家們的共識,這場京疆文化交融的採風,不僅讓青年舞者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更讓所有人明白:真正的藝術創作,從來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用腳步丈量文化,用心靈感受生活,最終將“人民的”變成“世界的”,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收穫·

紮根人民沃土汲取舞蹈藝術之源

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舞協主席陳維亞

舞蹈藝術的根脈在人民,生命力源於生活。此次北京舞蹈家協會新疆採風行,正是我們踐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要求的又一次實踐。大家懷着“爲人民而舞”的初心走進基層,走進百姓,也在這片歌舞的沃土中,收穫了滋養創作的無盡養分。

北京舞協的採風活動有一個持續多年的計劃,採風團稱之爲“走四方”。過去三年,採風團先後深入西南邊陲雲南、東北黑龍江、東南福建,今年則將目光投向了西北的新疆。新疆有着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尤其是舞蹈藝術,堪稱“歌舞之鄉”。與前三次採風不同,新疆的舞蹈與生活深度交融,讓每一位參與者都深刻感受到:舞蹈,在這裡不是舞臺上的表演,而是百姓日常生活的自然表達。

爲期7天的採風中,我們始終秉持一個信念——“爲人民而舞”,堅持一條道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這正是此次採風的核心價值。我們走進新疆的鄉村、社區,看當地百姓如何在節日裡起舞,在勞作間隙歌唱,用舞蹈傳遞喜悅。最讓我們觸動的是,這裡的舞蹈沒有刻意的編排,卻充滿生命的張力,這裡的舞蹈非常豐富,每一種舞蹈都源於生產生活,是對幸福的真摯表達。

此次採風團中,有許多青年舞者。他們初到新疆時,眼睛裡閃着興奮的光,每天都被百姓的歌舞包圍。我注意到,他們不再滿足於旁觀,而是主動融入,在舞蹈中與當地百姓高度交融。這次採風讓他們收穫良多,他們從事的舞蹈事業太需要到生活當中去,他們甚至預言,未來的創作和表演會因此產生一種“質的變化”。這種變化,正是深入生活後最珍貴的收穫。

對北京地區的舞蹈工作者而言,這樣的採風尤爲重要。我們常說“要到大地上走一走”,因爲只有真正觸摸到不同地域的生活脈搏,才能拓寬創作的視野,讓舞蹈的觸角深入人民。新疆之行讓我們看到,少數民族舞蹈的魅力不僅在於動作的獨特,更在於它與生活、與情感的緊密聯結。這種聯結,正是我們北京舞蹈創作需要汲取的力量。未來,北京舞協的採風還將繼續,我們會走進更多地域,接觸更多百姓,讓舞蹈的根脈在人民中越扎越深。

·聲音·

文聯要發揮好橋樑紐帶作用

北京市文聯

黨組成員、副主席白靖毅

本次新疆採風活動作爲“走四方”系列的第四站,在藝術家的選擇上突出北京舞協一貫的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更加突出的是覆蓋面的拓展。活動由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舞協主席陳維亞帶隊,成員涵蓋副主席、理事、會員代表,以及部分在京專業院校、院團、文藝“兩新”的舞蹈工作者代表,通過採風活動,讓首都藝術家做了一個非常好的交流融合。活動過程中,大家深入民間,融洽互動,是一次寶貴的經歷。

此次採風選擇了最具民族特色的南疆地區。第一站到達了喀什,並深入麥蓋提縣,這裡是刀郎文化的發源地。我們與民間藝人,特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起交流座談,向他們請教。過程中,老藝人們真摯的情感,尤其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舞蹈的熱愛,深深感染了我們。大家跟着他們口傳身授的體驗,探討“爲什麼學院派的舞蹈和民間舞蹈有區別”。通過老藝術家的講解和表現,我們更深刻地領略到民族藝術的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比如來自高校的藝術家們,他們原本是通過上一輩甚至更老一輩藝術家的挖掘,學習到維族舞蹈的動力特徵,但到了麥蓋提這個發源地,才更深入地瞭解到細節變化,比如節奏的處理、動作的先後順序,這些精準的變化都是老藝術家們傳授的,讓我們感受到了特別不一樣的藝術魅力。

這次採風讓我們深受感動。我們習慣性認爲新疆是“歌舞之鄉”,但這一路走來,不僅看到了絢麗多彩的歌舞藝術,更感受到了兵團精神、偉大的治沙精神,以及世界文化遺產帶來的震撼,這些都是不到新疆感受不到的豐富內容。只有到了一線,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如何將採風成果轉化爲實際作品,文聯後續主要發揮兩個作用:一是橋樑紐帶作用。這次採風中,老中青藝術家傳幫帶,常年紮根生活一線的藝術家,與剛留校的年輕舞蹈家們一起走進田間地頭。年輕藝術家第一次感受到“田野調查”的重要性,學習如何挖掘文化藝術的瑰寶。常年紮根一線的藝術家還教年輕藝術家:“前期要做哪些案頭工作?帶着什麼問題到民間?如何和老藝人交流?”這些經驗,不採風是絕對領略不到的。所以文聯有責任把橋樑紐帶作用發揮好。二是文化傳播的使者作用。比如我們站在世界文化遺產古城前,許多走遍全球的藝術家都感嘆,這裡的震撼不亞於任何世界知名古城,甚至更有獨特魅力。但我們缺少什麼?缺少以世界能接受的方式去傳播它,讓世界人民瞭解中國。所以文聯要架起這樣的橋樑,讓藝術家更多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有感而發地去進行世界文化的傳播。

文/本報記者田婉婷

供圖/北京舞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