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半導體有哪些前瞻技術 關鍵人物又是誰?

圖/鴻海提供

鴻海(2317)近期在半導體前瞻技術研究頻頻傳出佳音,首先是旗下鴻海研究院(HHRI)在4月中旬宣佈,HHRI半導體所、陽明交大及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跨國合作,投入第四代半導體研究,並在衛星通訊及高功率元件領域取得突破。近期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 Advances》以及《ACS Applied Electronic Materials》,深獲學術界與產業界肯定。

第四代半導體是超寬能隙(UWBG)半導體材料,相較前三代半導體,具有更寬能隙(bandgap),在高功率、高頻、高溫環境下表現更優異,可應用在電動車與快充技術、高壓電力設備、太空與航太科技。

鴻海近期半導體前瞻技術

鴻海研究院指出,相關研究主要是半導體所所長暨陽明交大講座教授郭浩中,與半導體所蕭逸楷博士及半導體所研究團隊,攜手陽明交大學講座教授洪瑞華研究團隊、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微電子中心主任Xiuling Li教授研究團隊,開展前瞻研究合作。

郭浩中指出,高壓高頻元件需求日益增加下,相關成果可對通訊及高功率等領域應用帶來深遠影響,此項技術的突破,展現鴻海在半導體領域的深厚研發實力。

另外,HHRI半導體所在3月中旬也傳出跨國研究合作的消息。這次是臺日合作聚焦於非同步式離散相位位移量子金鑰分配(DPS-QKD)技術的創新研發,成功提升量子光通訊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創新成果已發表於《APL Photonics》國際期刊,並獲高度關注。

技術功臣有誰?

此次能突破非同步式DPS-QKD技術,是由郭浩中與半導體所洪瑜亨博士、研究員繆文茜與蕭複合,以及半導體所研究團隊,攜手陽明交通大學及臺灣大學特聘教授林恭如研究團隊,與日本情報通信研究機構(NICT)程志賢博士研究團隊共同完成。

這項技術不僅顯示量子通訊系統,在安全性與穩定性方面的劃時代進步,也爲未來量子加密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奠定基礎,此次突破將成爲推動全球量子光通訊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拉高整體毛利率

鴻海在半導體前瞻技術研究能傳出好消息,首先要歸功於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的前瞻策略。劉揚偉認爲,鴻海發展歷程由勞力密集轉型到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接下來要再轉型到腦力密集,才能提升技術的含金量,持續拉高整體毛利率表現。

爲達到此目的,劉揚偉在2020年成立HHRI,核心使命就是「專注於前瞻性的基礎研究」。而且HHRI鎖定的是五到七年間可以落實的前瞻技術,而不是十年以上的未來技術,就是要避免十年以上的技術無法落實到商業應用。

HHRI等於是爲全球科學家提供一個將理論研究轉化爲商業技術及產品的理想平臺。因此HHRI必須與國內外大學與研究單位保持密切聯繫與合作,因爲大學擁有最新的前瞻技術,透過HHRI可以讓鴻海在第一時間瞭解先進技術的趨勢,然後進一步攜手大學做前瞻研究,一旦研究成果有具體結論,就可交由鴻海的技術團隊,將其轉化爲實用技術,最後再由工程團隊實現商業應用。這樣的流程可以確保大學的基礎研究,能夠真正落地成爲解決具體問題的商業產品。

隨着劉揚偉成立HHRI,並訂定前瞻技術研究的範圍與時間,要落實半導體前瞻技術的研究,就必須依賴郭浩中領導的半導體研究團隊。

郭浩中是化合物半導體研究的專家,並在國際上獲得許多殊榮與肯定,2012年至2021年間獲得OSA、IET、SPIE、IEEE 和 IAAM等會士資格,透過他,可以掌握國際最新的半導體前瞻技術研究,最後再交由鴻海S事業羣總經理陳偉銘,在鴻海的工廠轉化爲實用技術,最後實現商業應用。

劉揚偉、郭浩中與陳偉銘形成的鐵三角,帶領着鴻海在半導體前瞻技術研究不斷突破,也爲鴻海轉型升級到腦力密集,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