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乾廠裡看夏收
新華社長沙7月31日電 題:烘乾廠裡看夏收
新華社記者周勉、陳思汗
見到源鼎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傑時,他正指揮着工人幫忙,將一臺卡車上滿載的稻穀卸入烘乾機。張傑告訴記者,今年7月3日“開機”以來,公司已烘乾了近2000噸稻穀。最忙時,全部6臺烘乾機不間斷作業了300多個小時。
當下正值南方“雙搶”時節,記者來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雙橋坪鎮,蹲點觀察今年的夏收情況。每年“七下八上”正是南方主汛期,爲了減少損耗、確保稻穀不發黴變質,農民們常常要爭分奪秒搶收搶曬。但記者觀察到,隨着近年來種糧科技水平不斷提升,一些地區傳承多年的夏收習慣在悄然改變——烘乾機取代曬穀場,老鄉們收糧時更從容了。
“我的烘乾廠2018年剛建成時,日處理能力只有80噸,前兩年進行了升級,目前的日處理能力達到了150噸。”張傑介紹,烘乾廠共爲包括雙橋坪鎮在內的4個鄉鎮的數萬畝水稻提供服務,半徑80公里內的農戶,都可以把自己的稻穀運到這裡烘乾。
張傑不僅經營烘乾廠,自己也種植稻穀。說起今年的收成,他直言:“最大的感受是,今年的早稻比去年產量更高、質量更好!”
張傑介紹,不光自己種植的稻穀畝產比去年增加了100多斤,和客戶們交流得知,大家的畝產從去年的1200多斤,普遍增加到了今年的1300多斤。今年每批稻穀的出米率基本達到了每150克出米98克的水平。
鼎城區農業農村局糧油站技術員丁進亞爲記者解答了這種變化背後的原因。他介紹,今年鼎城區被納入“全國水稻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名單。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指導下,全區選擇了湘早秈24號、中安2號等產量高、抗性強、米質好的品種作爲主打品種推廣,配合更加科學的栽培管理方式,從而實現了“量質齊升”。
“現在的烘乾設備也越來越先進、智能了。工人只要設置好溫度、水分等參數,機器就能自動作業。”張傑告訴記者,幾年前,由於受熱不均,烘出來的每批稻穀至少有10%的碎米率,如今,這種情況已經基本沒有了。每批稻穀的烘乾時間也從過去的20多個小時,縮短到現在的18個小時。
“根據我們的監測,截至今年7月底,全區農業用電量同比增加了6%。這側面印證以烘乾設備爲代表的農業機械使用率越來越高了。”正在張傑的烘乾廠帶隊檢查電力供應情況的國家電網鼎城區供電公司總經理胡洪武說。
鼎城區共有10多家烘乾廠,好幾家都是今年才投入運營。“雙搶”開始以來,爲保障農民及時烘乾稻穀、降低損耗,胡洪武和同事們不僅對一些老廠的電路進行擴容,處置了5起因高負荷運轉導致的機器發熱故障,還給全區所有烘乾廠都安裝了真空斷路器,確保生產安全和效率。
很多老鄉都把自己烘好的稻穀存放在張傑的倉庫裡,委託他售賣。再過幾天,張傑就能把今年新收的夏糧全部烘乾。接下來,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接買家、商談價錢上,努力讓老鄉們豐產又豐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