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北美館作品躍上舞臺!《女先知》北藝登場 探討AI演算命運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個人展覽作將轉化爲舞臺呈現,帶來歌劇作品《女先知》(SIBYL)。(圖/北藝中心提供)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曾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吸引30萬人觀展迴響,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個人展覽作將轉化爲舞臺呈現,帶來歌劇作品《女先知》(SIBYL),延伸出對AI人工智慧、演算法、人類命運的探討,4月11日至13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

「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 ) 大型個展,曾在去年5月至9月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豐沛創作媒材、詩意的歷史轉譯,引發各界熱烈迴響,其中以物件與影像呈現的歌劇作品《女先知》(Sibyl),將轉譯爲舞臺劇作,在北藝中心登場。

▲傳說洞窟中的女先知SIBYL,會將預言寫在橡樹葉上。(圖/北藝中心提供)

「Sibyl」原爲希臘神話中歷代女先知的預言,傳說洞窟中的女先知SIBYL,會將預言寫在橡樹葉上,並留在洞穴口讓人們領取。然而當風吹散了樹葉,混亂了問答和預言的順序,最終使人們無法辨認屬於自己的命運。

在這次作品中,讓古老神話擁有當代的化身,也就是「AI與演算法」,如同先知般預測人類的未來、壽命、政治傾向,甚至是否能貸款。

肯特里奇說,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AI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已經能預測個人的行爲模式、購物習慣,甚至健康狀況,人類看似擁有掌握未來的能力,卻陷入被數據與演算法操控的命運困境。

他說,「當人們透過演算法判斷要聽什麼音樂,5年後自己的身體狀況⋯⋯,事實是演算法正在榨乾我們,它像是一頭有無數獠牙的巨豬。我們以爲它在餵養我們,但實際上是不斷將訊息回飼它,最終將不知會養出怎樣的怪獸。」

▲肯特里奇透過炭筆動態投影、聲樂、舞蹈的異材質拼接,試圖挑戰傳統歌劇形式。(圖/北藝中心提供)

肯特里奇的創作,跨足繪畫、劇場、文學、影像等多元維度,此次作品將打造一座「大型書本裝置」,透過炭筆動態投影、聲樂、舞蹈的異材質拼接,試圖挑戰傳統歌劇形式。

《女先知》敘事由兩個篇章組成,首部《瞬間已逝》(The Moment Has Gone)由肯特里奇標誌性的炭筆動畫,描繪歷史記憶的重疊與模糊——影像中的人物不斷被擦除、重繪,隱喻着過去的變動與當下的瞬逝。

第二部《等待女先知》(Waiting for the Sibyl)則以音樂與舞蹈,迴應神話中的先知之聲,舞者的身影投映在巨大的書頁上,彷若風中飄旋的樹葉,陰影映照着命運燃燒殆盡的餘燼。

▲作品邀請兩位音樂家共同合作,爵士鋼琴家凱爾·謝潑德(Kyle Shepherd)負責音樂創作。(圖/北藝中心提供)

作品邀請兩位音樂家共同合作,恩赫蘭赫拉·馬哈蘭古(Nhlanhla Mahlangu)負責合唱與編舞,爵士鋼琴家凱爾·謝潑德(Kyle Shepherd)負責音樂創作。

馬哈蘭古的創作植根於南非傳統歌舞,在國際舞臺上享有盛譽,且與肯特里奇合作多年。在《女先知》中,他不僅擔任歌舞編排,更親自領導合唱團登臺演出,將古代女先知的神諭轉譯爲南非文化語彙,故特別邀請具備傳承祖先精神天賦的歌者與舞者共同演繹,使整場演出更具南非文化與儀式感。

而成長於種族隔離制度下的肯特里奇,對社會不公、政治壓迫有深刻的洞察,作品中不斷呈現種族與政治衝突的歷史印記,在素描的黑與白之間,透過藝術拓寬那些近乎消失或極其細小的灰色地帶,一如他所言:「捍衛不確定性是藝術家的責任。」讓觀者在觀看作品的同時,也參與了一場歷史與現實的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