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學的廁所文化牆爲什麼那麼火?去學校陪讀三天,我幡然醒悟

最近一個月,兒子成了老師的“重點關注對象”。

我更是有幸被老師請去學校陪讀了三天。

起因是兒子最近上課總是摳摸不斷,注意力不集中,下課跟同學追逐打鬧,在教室裡大喊大叫,老師罰他站在教室外,他不僅不覺得羞恥,反而幸災樂禍。

我問他,被老師罰站是什麼滋味?

他竟然說:

“挺好的,我想上幾次廁所就上幾次廁所,還可以去操場上玩一會。”

起初,我只覺得兒子不可理喻,不知道被罰站意味着什麼,更不知道自己損失了什麼。

直到我去兒子學校陪讀了三天,我終於明白:

爲什麼被罰站,反而成了兒子期待的事?

如果不是親身感受

你真的不知道孩子的苦到底在哪裡?

陪兒子上學的第一天,我的腰就已經廢了。

從早上八點鐘進校到下午五點鐘離校,整整9個小時的時間,除了上廁所,接水,我和兒子的大部分時間都要在教室裡安靜地坐着。

兒子的教室在二樓,爲了安全着想,即使是下課時間,老師也不允許下樓活動,不允許在教室裡大聲說話,隨意走動,沒有上廁所和接水需求的孩子就只能趴在桌子上靜息。

一羣正是活蹦亂跳的孩子就像動物園被關在籠子裡的動物一樣,被迫地安靜和溫順。

別說是兒子想要被罰出去喘口氣,連我都開始覺得被罰站其實也沒有那麼糟糕。

陪讀不到兩天的時間,我的頸椎和腰椎都向我發出了強烈的抗議,我在不停地伸腰和活動頸椎的空隙終於理解了兒子的不可理喻,明白了爲什麼那麼多小學生熱衷於廁所社交,衡水中學的廁所文化牆爲什麼那麼火?

記得全國政協委員李國華很早就披露過小學生的廁所社交現象:

課間十分鐘,不能走進操場,也不能在走廊裡走走停停的孩子只好躲進廁所里社交,放鬆。

不能在班級裡交流聊天的孩子,只好躲進臭氣熏天的廁所裡聊天、玩耍、吃零食。

還有衡水中學的廁所文化牆也曾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你真的很難相信:

沒有監控,沒有老師,沒有作業的廁所竟然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地方。

孩子們在學校的廁所牆上盡情地發泄情緒,揮灑才情。

爲廁所裡的每一張門命名,劃分主題:

在廁所裡寫詩抒情,表達不滿;

在廁所裡畫漫畫,吐槽遊戲;

更有奇才,大論廁所文化的重要性;

分享自己的生活妙招,介紹學校電話改裝指南,叫人如何在熄燈斷電後接上電池打電話,如何在不用插卡的情況下,通過學校網絡打公共電話:

甚至還有人搞起了評比,列下“作家榜”和“畫師榜”。

廁所裡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自由創作,讓我們驚歎孩子們的創作能力,同時也讓我們的內心變得無比沉重:

到底是從什麼時候起,污穢的廁所竟然成了孩子的“安全區”、“休息區”、“精神棲息地”和“特長展示區”?

是誰把我們的孩子們逼到只有在廁所裡才能排解自己的情緒,得到片刻的喘息?

又是誰壓制了孩子們的才華,逼得他們在廁所裡“燦爛開花”?

被逼成“籠中鳥”的孩子

不瘋、不病、不成魔纔怪

就當我跟閨蜜吐槽兒子壓抑的學校生活時,閨蜜告訴我說:

她已經聽說好幾個朋友家的孩子都已經出現厭學情緒,她們寧可在家裡上網課,也不想回到學校上學。

她們覺得在家裡上網課更自由,精神也更放鬆:

沒有老師在後面虎視眈眈的監視;

沒有爭分奪秒,你追我趕的緊張氛圍;

她們可以想上廁所就上廁所,想躺下就躺下,想說話就說話,甚至可以出門跑跑步,打打球。

還有一位朋友的女兒,剛上初二,成績很優異,但卻深陷厭學和抑鬱的深淵。

只要你拉起她的衣袖,就能清晰地看見她的胳膊上密密麻麻的劃痕。

她總是對父母說:

“上學沒意思,高興不起來。”

細細問及原因,得到的答案更是引人深思:

“我找不到朋友一起玩。

上學的時候,老師不讓聚堆,下課也不讓在教室裡說話,除了悶頭學習,大家沒有別的事可以幹。

不上學的時候,大家要麼有課外班要上,要麼被關在家裡寫作業,根本就沒有聚在一起的時間。”

周邊越來越多的媽媽們開始感嘆:

現在的孩子真的挺可悲的,她們看起來忙碌不堪,內心卻孤獨而壓抑。

他們的空間被擠壓,自由被限制,情緒被壓制,自我被忽視,他們活成了學習的木偶,考試的機器。

他們沒有釋放自己的機會,沒有與同伴鏈接的機會,沒有接觸自然,舒展運動的機會……

想想我們小時候,一下課就飛速地衝出教室踢球、打乒乓球、羽毛球、跳皮筋、跳馬、鬥雞,玩得滿頭大汗,熱血沸騰……

哪怕是10分鐘的課間彷彿也有半小時那麼長,足夠讓我們舒展筋骨,活躍大腦。

我們那個時候的校園吵鬧非凡,但卻充滿童趣和活力。

我們對學校生活是滿懷期待的,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小圈子,有自己的好朋友,我們能在同伴的相處中體驗友誼的美好和力量,也能在集體的生活中感受快樂和競爭。

對比之下,我們不難明白:

爲什麼以前的孩子捱打捱罵,卻很少有心理問題,現在的兒童精神科卻擠滿了抑鬱症小患者?

因爲,一個孩子想要健康、快樂地長大,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與自己、與生活、與同伴、與這個世界的鏈接。

而那些被關在籠子裡,限制了自由的孩子,根本無法從同伴中獲取能量,無法從生活中汲取營養,無法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無法暢通地宣泄情緒,如此,不被憋瘋,憋出病纔怪。

活得鮮活的孩子

纔會有更廣闊的未來

前幾天,看到一段周鴻禕的話,我特別有感觸。

周鴻禕說:

“中國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好像所有人都往前趕,英語要比別人好,奧數要比別人考得高,鋼琴要比別人彈得好,儘快拿到8級證書,但是成熟卻特別晚,想清楚自己要幹嘛也特別晚,很多人即使大學畢業了,還特別迷茫,不知道自己這輩子要幹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都是在被家長、被學校,被老師安排。

有一些幸運兒經歷了多年社會的鐵拳,終於想明白自己要幹嘛了,但已經沒有自己年輕時候的條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了。”

仔細想想,多麼可悲。

從小學到高中,孩子的每一步都要循規蹈矩,每一步都在追求標準答案,每個孩子都像一個被上緊了發條,設好了程序的鐵皮人一樣只知道學習和考試。

結果呢,有些孩子被壓死在半路上,有些孩子被磨光了靈氣,有些孩子活成了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的“空心人”。

就像當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無目標、無動力、無興趣、無意義”四無狀態;

就像北大一年級新生中那40%的“空心人”;

就像最近中產家庭高頻出現的“爛尾娃”。

這些慘痛的教訓,無不在告訴我們:

只有學習的生活,剝奪了孩子對生命的體驗,對生活的熱情,對價值感的追求,造就了孩子今天萎靡不振的模樣。

我經常在網上看到很多人誇芬蘭的教育很好。

因爲在芬蘭,7歲以下的孩子不需要爲上學做準備;

沒有課後作業;

芬蘭的父母鼓勵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是逃課去爬樹,因爲在他們看來爬樹也能學到知識;

芬蘭的老師支持孩子去玩,並且主動帶孩子去玩,在芬蘭,每節課後都有漫長的課外時間,老師會帶着孩子們衝向戶外玩耍;

芬蘭的孩子有超長的假期,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大自然中玩耍。

就是這樣一個在我們看來“放縱孩子去玩”、“一定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國家,卻培養出了“整體表現全球第一”的中學生和高中生。

再看看我們身邊那些有出息的孩子,他們的生活也同樣很豐富。

山東高考狀元孟令昊從小學學習大提琴,哪怕是緊張的高三也要堅持練三個小時的琴。

黑龍江理科狀元鄂炎雄從小喜歡玩電腦遊戲,爲了識別英文提示語,非常用心地背誦英語單詞。

甘肅理科狀元肖智文酷愛航模。

廣西狀元楊晨煜從小鐘情於紀錄片,羽毛球、書法、足球樣樣在行。

《財富》500強的首席執行官中,大多都有着良好的運動習慣

所以你看,讓孩子活得鮮活些,他們纔會有更廣闊的未來。

豐富的生活不僅不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反而會幫助他們釋放壓力,改善情緒,讓他們有更多的能量和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學業成就。

孩子的生活裡

離不開這2種重要的刺激

腦科學育兒專家黃翔曾說過:

從大腦的角度來說,智力不是開發出來的,而是刺激出來的,不同的刺激給到不同的智力。

最重要的就是這兩種刺激:

1. 自然環境的刺激。

日本的千葉大學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東京的那些白領們、很高端但壓力很大的商務人士去森林裡慢跑或散步兩三個小時,然後去測他們的一些身體指標,包括交感神經、心率等。

結果發現,他們的交感神經下降了4%,心率下降了1%點幾,體內的免疫細胞上升了40%。

然後,這些商務人士回到了東京,一個月以後發現,上升的免疫細胞雖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比原來上升了15%。

一次森林慢跑帶來的好處竟然可以持續一個月左右。

所以你看,大自然的魔力就是這麼神奇,它可以療愈我們的身體和大腦,也可以刺激孩子們大腦的成長。

所以,我們不要只讓孩子呆在家裡玩耍或者學習,有時間的話,一定要經常帶孩子們去戶外領略一下真正的自然環境,哪怕是家門口的公園或者野生動物園,讓孩子們去感受真正的山峰、蟲鳴、鳥叫、流水、風聲和雨聲,讓孩子的大腦感受自然環境的刺激。

這不僅有益於孩子的身體健康,還能調節孩子的情緒,給與孩子更多的感官刺激,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培養孩子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讓孩子有足夠的積極能量去擁抱這個世界。

2. 社會環境的刺激。

“上千人的社區,孩子下樓找不到一個同齡玩伴。”

“孩子成長的回憶,單薄得只有自己。”

這一代的孩子看似生存的世界豐富多彩,但已經深陷社交不足,沉迷網絡遊戲,對真實世界缺乏興趣的心理危機之中。

因爲學業的壓力,父母的控制,學校老師的限制,讓他們找不到青梅竹馬的好夥伴;

記不全班上同學的名字;

十幾歲的年齡,都沒有一個知根知底的心靈知己;

他們缺時間,缺空間,缺玩伴,情感和歸屬需求嚴重缺失,對自我和現實的把握感也越弱,“社交無力”的他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網絡世界和遊戲領域,尋找存在感。

北大的袁嶽博士在《從社交恐懼到社交厭惡》一文中指出:

“現在大學生的社交能力基本上只相當於一個七八歲孩子的水平。而存在社交障礙的95%以上的原因都在於孩子在上學期間沒有機會走入社會,從小不與別人打交道,只是一味讀書考試。”

美國《心理學年刊》刊文也指出:

“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缺少玩伴的孩子,日後更容易孤單、憂鬱、焦慮、遇事易退縮,甚至影響成年後的人際關係。”

一個孩子的人格成長、心理能量、都需要在關係中去激活。

讓孩子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多與外界交流,孩子才能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充分刺激大腦,讓孩子的大腦變得更豐富,更聰明。

讓孩子去發展良好的同伴關係,孩子纔不會在自己的世界中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纔不容易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擺爛姿態,更不會發展到厭學、對抗、甚至抑鬱、走極端的境地。

所以,不要把孩子關在籠子裡,屏蔽孩子可能接觸到的一切人和娛樂。

試着讓孩子去領略各種各樣的人,去接觸社會的各種層面,增強孩子與同伴之間的親密接觸,培養孩子健康的社交力,讓我們的孩子少一些孤獨感,多一些幸福感……

如此,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與同伴敞開地玩耍、深度地溝通、有趣地探索中變成一個身心健康,眼裡有光的孩子。

孩子的內心能量就像郵箱裡的油,只用油而不加油,早晚都會有耗竭的一天。

沒有一個孩子喜歡像機器一樣被擺佈、被限制、被無休止運轉;

把童年還給他們,課間十分鐘還給他們;

把玩伴還給他們,把陽光、小溪、樹林……還給他們;

他們的身心才能得到喘息和療愈,他們纔能有更大的能量面對未來更大的風雨,纔能有更充足的熱情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熱愛那個一直在努力的自己。

很快就是寒假了,真心地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給自己內心加油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