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象的中美決戰,還未開始,可能就已結束
說起中美之間的大對決,好多人腦子裡想的都是那種熱血沸騰的軍事衝突,飛機坦克到處飛,導彈滿天跑。可現實情況是,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大戰壓根兒沒開打,搞不好已經分出勝負了。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兩國較量的主場早就轉到經濟、科技和金融這些地方去了。軍事上,美國有核武器,中國也有,誰也不想真刀真槍幹一仗,那玩意兒太危險,容易玩火自焚。美國那邊資本家們更怕死,他們的財政赤字和債務堆得像山一樣高,哪有精力打大規模戰爭。幾年前美國在軍事上還佔點上風,現在呢?再過幾年,美軍那點相對優勢可能就沒了。簡單講,如果把決戰定義成熱戰,那它還沒開始,可能就結束了。
換個角度看,中美博弈的重點從來不是軍隊對轟,是經濟領域的拉鋸。自從美國試圖在中國搞顏色革命碰壁後,主戰場就移到經濟上了。經濟戰的核心是製造業,製造業的要害是芯片半導體。從2018年特朗普上臺開始,美國先打貿易戰,加關稅,之後升級到科技戰,封鎖關鍵技術,還搞脫鉤、去風險,重新佈局全球供應鏈。這些招數全衝着削弱中國製造業來的。
政治說白了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戰爭也是政治的延續,所有這些打打殺殺,最終都爲了經濟利益。美國媒體自己都承認,中國是他們建國以來遇到的最強對手,不光因爲實力,還因爲中國有東方智慧和文明,跟西方的思維方式不一樣。這次博弈,應該靠謀略取勝,而不是野蠻的武力對抗。
經濟戰已經打了好幾年,美國能使的招基本都使了。現在他們還在硬扛加息,一個大目的是想引爆中國金融危機,順手收割一波財富。金融戰確實重要,勝敗關乎國運,但現在它不是中美經濟戰的最主要戰場。
中國在2015年渡過了一次特別危急的關口,那年外匯儲備少了近一萬億美元,還鬧出嚴重股災,好多次千股跌停。國家隊出馬救市,證金公司帶頭,21家券商組隊注入資金,都沒完全止住。最後公安部發公告,全國打擊證券期貨違法犯罪,做空力量才收手。
那時候,美國有機會,中國內部有人打着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旗號,想拆掉金融防火牆,放開自由兌換。如果真那麼幹,中國就等於自己撤防,跟美元打對攻,金融體系很可能被偷家,丟半條命。看看拉美、日本、俄羅斯和東南亞國家,金融戰輸了,經濟至少停滯二十年,優質資產被廉價收購,命脈讓人控制。
好在中國高層及時醒悟,從2015年到2017年,開始重視金融系統性風險,叫停人民幣自由兌換,重築防火牆,還加強了對金融工作的領導。有些人當時主張央行學美聯儲和英格蘭銀行,獨立掌握貨幣政策,不受政府制約,那樣風險更大。
到2017年前後,中國金融最危急的時刻過去了。只要不重新放開自由兌換,美國想通過金融戰收割中國基本沒戲。美元升值階段,美國能撈點戰術好處,但戰略目標實現不了。美國現在內部虧空太大,只拿戰術好處等於失敗。金融自由化是爆發危機的必要條件,世界上放開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幾乎都鬧過金融危機。
那些誘導中國放開的傢伙,還在用人民幣國際化當誘餌,說不自由兌換就沒法國際化,但他們不說,自由兌換往往先帶金融危機。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就是這麼幹的,以日元國際化爲由拆防火牆,結果日元國際化沒成,日本倒失去了三十年。
在金融戰上,中國不輸就是贏,守好門就是最好的進攻。關鍵兩點:思想清醒,別被洗腦,在實力不夠時別爲了國際化搞自由化;警惕國內做空力量,沒有內鬼,外敵難成事。中國堅持金融不自由化的底線,挺過這一輪美元加息,如果美國收割不到中國,這可能是他們最後一次有能力收割財富。下次加息,至少五年後,美國鉅額虧空補不上,五年都等不了就出大問題。到現在,美國本輪收割沒達預期,KPI沒完成,他們急了。這也是爲什麼金融戰不是這一輪經濟戰主戰場的原因。
製造業的科技戰,纔是重頭戲。這塊兒的勝敗不確定性大,輸了損失不亞於金融戰。國家實力底子是製造業,大國競爭丟了製造業優勢,就丟了一切。所以製造業是經濟戰主戰場,焦點是芯片半導體。華爲的5G手機和麒麟芯片迴歸,熱度到現在還沒降,全世界盯着,因爲華爲是科技戰的風向標,這仗的意義太大。
美國超級大國地位靠美元、美軍和科技,但美元不是無根之木,沒美軍和科技支撐不行。一國軍事力量上限取決於製造業,科技中心也隨製造業中心轉移。製造業纔是一國綜合實力關鍵。美國把芯片當遏制中國的主要手段,因爲芯片是現代工業的糧食,沒糧食,製造業就歇菜。
華爲5G手機和麒麟芯片的意義,不止一部新手機,而是中國整個手機和電子消費產業鏈,從軟件到硬件的國產替代,已經接近蘋果產業鏈水平。蘋果供應鏈一直是世界頂尖。華爲Mate60 Pro上市,宣告美國科技戰基本失敗。中美經濟戰主戰場,中國會贏,離製造業巔峰就差一兩步,時間可能兩三年,甚至更快。跨過這關,前面沒過不去的坎。
美國中低端製造業已經很弱,看看他們的民用造船業就知道。作爲海權國家,本該海洋產業最發達,現在卻不行。如果再丟高端製造業控制,美國可能丟掉幾乎所有制造業。丟製造業,美軍領先、科技中心、美元地位,全成泡影。
中國當前戰略,不是軍事對轟,也不是急着在臺海動手,是快速產業升級,衝上製造高地,粉碎美國和盟友高端製造業優勢,再來一波去工業化,挖空美國國力基石。那樣,美國只能收縮讓地盤。全球佈局的國家,從外部攻效率低,掏空製造業,它心臟就停跳。現在離目標不遠了,但還差幾場大仗。
美國對中國科技戰是重點進攻,中國現在基本粉碎這進攻,從防守轉進攻。像解放戰爭,國民黨重點進攻失敗,解放軍就戰略反攻、決戰,摧枯拉朽。接下來,中國芯片半導體繼續衝鋒,全國產產業鏈從設計軟件、設計能力,到製造八關鍵工藝,包括EUV光刻機,全攻克,儘快打通5nm、3nm生產線。然後就有實力反攻美西方半導體產業,像在通信設備、盾構機、造船業一樣,瓦解對手產業鏈,把他們想加給中國的,複製到他們身上。這完成了,就等於中美淮海戰役結束。
最近中國摘下不少工業皇冠明珠,35項卡脖子技術攻克至少23項,美西方手裡的明珠越來越少,醫療設備也跟上。高端製造不再靠華爲單兵突進,而是集團軍推進。一旦攻克關鍵供應鏈環節,技術拉平,中國完整工業體系優勢就發揮出來,形成碾壓。
因爲美西方封鎖,中國目標是工業體系無致命短板,各門類環節國產替代,這樣不受威脅,但對手就慘了,他們最後工業優勢沒了。與中國對攻失敗後,基本去工業化,該種地種地,該挖礦挖礦。現代社會,對發達國家,去工業化是最可怕打擊。靠農業、採礦和服務業,怎麼維持發達生活?那就跟阿根廷一樣,從發達掉回發展中。
有人問,到時美西方不要中國產品,關市場怎麼辦?美國有這計劃,他們有市場優勢,是世界第一消費大國。全球供應鏈重構,就是撇開中國,用技術加市場規模建新體系,把中國像俄羅斯一樣剔出。美國脫鉤是想畫江而治,聯合國秘書長擔心世界成兩個體系、兩個市場。
中國要搶時間,在對手重構完前完成產業升級,他們想關市場就關不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根據態勢,中國產業升級速度比對手重構快。美國重新工業化和印度工業化都不順,2022年美國工業用電佔比25.8%,低於2013年製造業迴流政策前的26.5%,印度2022年工業增加值佔比還不如2014年“印度製造”推出時。沒有美國中高端、印度中低端夾擊,美西方供應鏈重構只是概念或半成品。
中國搶先升級,發達國家離不開中國商品,他們現在通脹高,就先去工業化,丟高薪崗位,社會購買力弱,政府赤字升,消費萎縮。中國開拓一帶一路市場,減少對發達國家依賴,上合金磚擴容,朋友圈大。實施內循環爲主體的雙循環戰略。發達國家用市場制約中國,難行得通。美國關門搞小經濟體,美元適用範圍小。美國脫鉤有矛盾,爲護製造業脫鉤,但美元離不開中國貿易,現在美元很多綁定中國工業品出口。美元積累海量金融衍生品,突然範圍減半或三分之一,金融不崩是奇蹟。
美國現在不說脫鉤,說去風險,完全脫鉤維護不了美元地位。美國大當家是金融資本,美元是至高利益,需要更大地盤、全球化,地球都嫌小,搞小衣服憋死它。
美國還有沒使的招嗎?有,至少生物戰。美國接收731資料,全球建生物實驗室,不是娛樂。德特里克堡是新冠最大嫌疑源。俄羅斯指美國在烏克蘭控制30處實驗室,推動敏感生物項目。臺灣文件顯示,美國要求建P4實驗室研發生物戰劑。美國全球策動生物戰的野心不能低估。
當其他領域美國止不住失敗,決策者會用最卑鄙手段,如核污染海洋。另外,美國領先的還有遠程養殖技術和話語霸權,二者相關,美國養殖技術好,影響話語權,擴大輿論霸權。話語權背後是經濟政治利益。美國這優勢大,利用精神美國人阻止中國,是最大威脅。真正決戰不是中美間,是中國和精神美國人間,不確定性最高。但中國有辦法,愛國羣衆上網人人是戰士,好養殖技術怕人民羣衆汪洋大海。還有偉人思想武裝頭腦,革命理論結合羣衆,是摧毀對手物質力量。
帝國主義不甘失敗,不會吝嗇所有手段,爲利益無道德底線。中國崛起路不平坦,挑戰威脅隨時來,但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現在,中美經濟科技戰還在繼續,但形勢對中國有利。年初,美國對傳統半導體啓動301調查,審查中國基礎芯片主導地位。4月,特朗普第二任期,將對中國關稅提高到125%,對中國徵收的關稅升至145%。中國暫停6家美國企業產品輸華,將11家實體列入不可靠清單,16家美國實體出口管制。中國對美反制措施逐步擴大,發行財政刺激。中國半導體自給率推進,投資設備380億美元,領先全球。
5月,美國商務部指令,使用華爲昇騰芯片可能違反出口管制,中國科技巨頭向海外發展。人工智能領域戰火再燃,中國聚焦機器人、智能電動汽車應用。鴻蒙操作系統問世,自內核自主可控。人形機器人加速迭代。中國不緊縮開放,讓國內外市場更緊密互動。
中國在噴氣發動機、芯片設計軟件上合作受限,但國產突破加速。美國企業如英偉達、蘋果沒放棄中國市場,國家碰撞,企業接近。臺灣支持美國限中國科技,但全球半導體制造中心地位趨於複雜。總體看,中國製造業優勢發揮,科技自給自足步伐加快,美國關稅戰只推中國更快獨立。這仗沒硝煙,但勝負已現端倪,中國穩紮穩打,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