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鳶調查創30年新高 南北族羣有感增加保育人員激勵
2022全臺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數量879只,創下從1992年開始監測黑鳶族羣數量迄今,30年來的新高點,南北族羣有感增加,讓保育人員受到激勵。圖/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
黑鳶是臺灣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近年來保育觀念擡頭,農友的友善耕作,2022全臺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數量879只,創下從1992年開始監測黑鳶族羣數量迄今,30年來的新高點,南北族羣有感增加,讓保育人員受到激勵,保育這條路上仍要持續前行。
臺灣猛禽研究會、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博士生林惠珊說,今年度全臺黑鳶同步調查秋季數量爲752只、冬季爲879只,年度數量以較高的879只爲代表。隨着全臺黑鳶數量增加,黑鳶的夜棲地略有變化及增加,今年度新增屏東調查點賽嘉、且東北角族羣恢復零星夜棲。目前數量最大的夜棲族羣在貢寮地區,高達268只。透過持續進行的黑鳶衛星追蹤紀錄,有助於瞭解隨着族羣數量增加後,新增的夜棲地位置。
林惠珊說,全臺黑鳶的同步數量穩定微幅增加,但仍僅在北部及南部地區有穩定的黑鳶夜棲族羣,無論是北部或是南部族羣都有增加趨勢,其中又以近年北部增加的趨勢較爲快速,目前北部族羣超過500只、南部族羣超過300只,在北海岸或屏東特定範圍的民衆,可以感受到黑鳶比以前容易目擊且數量增加。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指出,本研究先前衛星追蹤黑鳶候鳥小茄子的案例,已證實臺灣黑鳶有候鳥族羣,因此同步調查有可能會記錄到來臺度冬的候鳥,數量目前仍無法得知,不過倘若臺灣的環境能變好,同樣可以增加黑鳶候鳥來臺過境及度冬時的存活率。
林惠珊說,臺灣黑鳶數量,最早由沈振中老師在1992年開始調查,持續二十年,臺灣猛禽研究會從2013年起接手調查工作,當時2013年的調查數量爲272只。每年秋冬季(非繁殖季)都會動員志工,在全臺灣黑鳶的夜棲地兩次同步調查。
臺灣的黑鳶在非繁殖季,有羣聚夜棲的習性,透過衛星追蹤也得知同一只個體會在不同夜棲地之間移動,因此選定同一天的傍晚,由各地誌工到全臺數十個夜棲地同時進行計數,就能夠掌握大致數量且不會重複計算。調查時仍可能會受天候、夜棲觀察角度位置影響,倘若能見度不佳就可能會低估,每年會調查兩次,以數量較多的爲準。夜棲地調查不包含常見的日間覓食活動地點,例如基隆港、碧潭等地,因黑鳶黃昏時就會離開前往夜棲地聚集。
2022全臺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數量879只,創下從1992年開始監測黑鳶族羣數量迄今,30年來的新高點,南北族羣有感增加,讓保育人員受到激勵。圖/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
2022全臺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數量879只,創下從1992年開始監測黑鳶族羣數量迄今,30年來的新高點,南北族羣有感增加,讓保育人員受到激勵。圖/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
2022全臺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數量879只,創下從1992年開始監測黑鳶族羣數量迄今,30年來的新高點,南北族羣有感增加,讓保育人員受到激勵。圖/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
2022全臺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數量879只,創下從1992年開始監測黑鳶族羣數量迄今,30年來的新高點,南北族羣有感增加,讓保育人員受到激勵。圖/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
2022全臺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數量879只,創下從1992年開始監測黑鳶族羣數量迄今,30年來的新高點,南北族羣有感增加,讓保育人員受到激勵。圖/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
2022全臺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數量879只,創下從1992年開始監測黑鳶族羣數量迄今,30年來的新高點,南北族羣有感增加,讓保育人員受到激勵。圖/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