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包袱”變“綠色財富”
塔罐林立、管廊交錯,走進陝西延長石油集團中煤榆林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幅現代能源化工圖景躍然眼前。“我們建成國內領先的工業廢水‘近零排放’系統,通過‘污水處理裝置+回用水裝置+再生水廠’的三級工藝體系,將生產廢水、生活污水乃至廠區雨水處理後回收再利用,實現了廢水近零排放。”該企業公用工程中心主管張小娟介紹。
政企攜手共謀綠色發展之路。近年來,陝西榆林緊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基準線,一方面從前端引導能源產業向高端化、精細化和多元化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從產業尾端發力,通過政策創新、技術攻堅和全鏈利用,以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爲突破口,將“黑色包袱”轉化爲“綠色財富”,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從2020年的28%躍升至2024年的53%,並計劃“十四五”末突破60%。
2023年以來,榆林連續將工業固廢管理納入生態環境保護攻堅行動,將固廢利用納入重點產業鏈和“五大攻堅戰”。通過財政獎補、稅收支持、簡化審批等政策組合拳,新建22個示範項目,新增年處理能力2190萬噸,對370家重點產廢企業和165家利用處置企業實施數字化監管,並開展“清廢行動”。
構建資源再利用綠色產業鏈,是榆林實現“固廢變綠金”的長久之策。圍繞礦井充填(礦坑回填)、建工建材、高值利用及跨產業鏈接四大方向,加快推進工業固體廢物協同礦山地質環境修復治理試點項目。其中,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與榆林中科環保合作建立的國內首家碳基固廢中試基地,通過科技創新,讓煤矸石轉化爲生態功能土、再生骨料及低熱值煤。
此外,榆林還聯合科研高校制定煤基固廢用於鹽鹼地、沙化土地的技術規範和標準,有關礦坑回填、礦井充填等相關標準的制定已啓動申報工作。(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