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全球普查破7千隻 近6成選臺灣過冬寫新高

在已收成魚塭覓食的黑面琵鷺。(中華鳥會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2025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出爐,全球數量共計7081只,首次突破7000大關!其中臺灣仍是黑面琵鷺最大的度冬地、達4169只,較去年微幅增加34只。林業保育署持續與縣市政府合作,以「生態薪水」方式鼓勵漁民參加生態服務給付方案,讓魚塭等生產型棲地收穫後,做爲黑面琵鷺等候鳥的安全覓食地,兼顧漁民生計及擴大黑面琵鷺棲地,創造雙贏。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系由香港觀鳥會聯繫各國定期於每年1月進行,今年普查日期爲1月18日至19日。本次全球普查共記錄到7081只黑面琵鷺,創下歷史新高。其中,臺灣記錄到4169只,佔全球總數的58.9%,穩居最重要的度冬棲地。

林保署表示,近年臺灣黑面琵鷺的總數量變動不多,但各地的數量比例卻有明顯的波動,這可能反映了黑面琵鷺會依據覓食條件而移動,而每年普查當下的環境狀況不同,也導致觀察到的分佈情況隨之改變。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較少記錄到黑面琵鷺度冬的彰化縣與澎湖縣,在近3年有穩定的紀錄,顯示黑面琵鷺在臺灣的度冬區域有持續擴張的趨勢。

鑑於黑面琵鷺在臺灣度冬族羣可能面臨棲地飽和的問題,林業保育署早在2021年就開始實施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將「陸上魚塭」納入給付項目,魚塭收成後於10月至翌年4月期間,至少連續1個月維持20公分以下的適當水位,供特定鳥種利用,每公頃每年最高可核發1萬元。鼓勵漁民在收成之餘,也能提供水鳥友善的覓食環境。

林業保育署表示,今年調查結果黑面琵鷺數量稍有回升,但仍面臨棲地、疾病等挑戰,呼籲更多的漁民加入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一起維護這得來不易的保育成果,讓候鳥在臺灣度冬期間有個友善的覓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