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麪琵鷺普查 全球7千隻創新高

來臺度冬的黑面琵鷺。圖/林業保育署提供、郭東輝攝影

「二○二五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出爐,全球共七○八一隻,首突破七千大關,創歷史新高。農業部林保署指出,臺灣共調查到四一六九隻,數量逼近全球近六成,穩居黑面琵鷺最大度冬地。雖較去年微增卅四隻,但總數未超過前年四二八八隻,顯示近三年黑面琵鷺在臺灣的族羣呈現停滯狀態。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表示,儘管黑面琵鷺全球族羣有所成長,度冬範圍也看似擴大,但仍面臨棲地縮減、品質劣化、疾病威脅等環境挑戰,處境不容樂觀。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由香港觀鳥會聯繫各國定期於每年一月進行,臺灣普查工作由林保署委託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統籌主辦,與全臺各鳥會及保育團體等超過百名以上的調查員合力完成。

臺灣的黑面琵鷺度冬族羣,以臺南市二四三九隻最多。圖爲二○二五黑面琵鷺普查分佈。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林保署指出,本次全球普查記錄到七○八一隻黑面琵鷺,其中臺灣共四一六九隻,佔全球總數的百分之五十八點九,其他主要度冬地爲中國大陸一六七一隻,日本七一六隻,香港及深圳三二八隻,其他還包括越南、南韓、菲律賓及澳門。全球整體僅微增九十三隻,顯示全球族羣的成長趨勢已明顯趨緩。

在臺灣,超過九成的黑面琵鷺度冬族羣集中於西南沿海,以臺南市二四三九隻居冠,其次是嘉義縣七○一隻、高雄市四○八隻等,總計十一個縣市記錄到黑面琵鷺蹤影。與去年相比,今年臺南市、雲林縣都增加;濁水溪口則減少一九九隻、嘉義縣減少一八六隻、屏東縣減少四十六隻、高雄市減少十五隻。

林保署表示,各地數量比例明顯波動,可能反映黑面琵鷺會依據覓食條件移動,或普查當下的環境狀況不同導致分佈情況改變。

根據農業部生多所出版的「二○二四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黑面琵鷺仍被列爲「國家易危」(NVU)等級,主要威脅來自於棲地的持續縮減。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表示,近年觀察發現,部分過往黑面琵鷺穩定的覓食魚塭,已逐步畫設爲漁電共生光電專區,且光電板鋪設面積持續擴大,導致可供覓食的淺坪空間縮減,迫使其度冬分佈範圍不斷改變。

據臺南市野鳥學會統計,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的度冬期間,光是臺南地區就接獲七十五起黑面琵鷺救傷通報,多數疑似肉毒桿菌中毒,案例數並未較去年減緩。這顯示棲地環境品質或其他未知因素,仍持續威脅着黑面琵鷺的健康。

黑面琵鷺數量變化 資料來源/農業部林保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