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董座童子賢:臺灣能源要兼顧產業發展 必須核綠共存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今天以「產業發展與世界局勢」爲題演講。記者黃義書/攝影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今日受邀在臺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年會進行專題演講時表示,2024年臺灣能源結構數據出爐,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合計佔比不到 10%,顯示再生能源在短期內仍難以成爲穩定電力來源。根據統計,太陽能僅佔 5.6%,風力發電佔 3.6%,若不依靠傳統水力發電,非碳排電力佔比僅 17%,其中核能約 4.8%,部分生質燃料如焚燒垃圾則成長有限,是否可計入非碳排電力仍存爭議。專家指出,臺灣若要保障電力供應與碳排放目標,務實策略應採「核綠共存」,以核能搭配再生能源,確保穩定供電。
至於產業發展方面,童子賢表示,臺灣科技與半導體產業持續暢旺,但產業過度集中帶來風險。他提醒,產業除了電力支撐外,人才培育、法規配套及國際貿易環境同樣重要。美國出口佔 GDP 的比重僅 18.6%,關稅收入對其龐大財政支出影響有限;中國出口依賴度則下降至 33%,顯示全球貿易格局正快速調整。臺灣產業應審慎因應,以維持競爭優勢並降低外部風險。
童子賢進一步指出,高階服務業將是臺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全球服務業產值已超過五成五至六成,而臺灣服務業佔比約六成,但八成屬中低階服務業,薪資結構受限,僅靠高科技製造業出口無法普遍提升年輕人收入。發展高附加值、高階服務業,將有助於提升整體薪資水平,延續臺灣經濟優勢。
童子賢並以加州爲例,雖沒有完整的製造業體系,卻能創造的產值可達4兆美元,僅次於德、日等國。臺灣可借鏡加州,發展高附加價值產業,但仍需維持半導體與高科技製造業優勢,才能確保未來十年的競爭力。
最後童子賢語重心長提出建議,臺灣面臨能源與產業的雙重挑戰:再生能源比重低,需採核綠共存策略以確保供電;產業結構需兼顧科技與服務業發展,提升薪資與競爭力;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快速,政策應居安思危,保障產業長期穩健發展。能源、產業與經濟政策的協同,將成爲臺灣持續維持全球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