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全球發展/從廢核到能源困局 德國經驗為歐洲淨零政策敲響警鐘

自2011年福島核災後,德國逐步淘汰核能,最終於2023年4月關閉最後3座核電廠,全面退出核電。 (美聯社)

儘管瑞典、英國、丹麥、法國及德國先後宣佈在2045年或2050年前,要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但受到日本福島核事故影響,德國選擇漸進式棄核,不但無法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也無法迴避電價飆漲、影響經濟成長的問題,更因倚賴俄國、美國能源而受制於人。

2050年淨零目標喊卡? 歐洲減碳進展明顯放緩

英國保守黨黨魁巴登諾克今年3月表態,將放棄2050年底前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他表示,除非任憑生活水準驟降或破產,否則2050年根本做不到淨零,「英國目前推動政策大多未能實現目標,反而使能源成本飆升。我們成本太高、進展過少,落得兩頭空」。

不只英國,據智庫「艾格拉能源轉型研究」今年1月報告,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在2024年碳排放僅減少3%;相較於2023年減少10%,減幅「顯著放緩」,而歐盟2024年碳排也僅減少3.8%,遜於2023年的8%減幅。德國之所以能達到3%的減幅,是因爲經濟普遍停滯與暖冬導致暖氣需求減少,工業排放量實際還增加2%。

隨着日本福島於2011年發生核事故,德國逐步淘汰核反應爐,最後3座核電廠於2023年4月關閉。2011年德國有17座核反應爐,發電量佔全國總髮電量33%以上;此後,核電爲煤炭與天然氣取代,重新使用化石燃料讓溫室氣體排放增加。

據諮詢機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分析,若德國維持原先核電廠運作,到2024年其94%的發電量將是零碳排,而非現行的61%(來自再生能源)。考量德國發電仍有39%來自火力發電,核電其實是實現淨零的途徑之一。

高電價壓垮重工業 廢核讓德國經濟模式走向危機

資誠分析強調,德國關閉核電廠的另一後果就是電價上漲。今年2月初,時任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柏克接受泰晤士報訪問時表示,由於誤信20世紀的技術與對全球政治錯誤假設,讓德國經濟模式正面臨危機。

泰晤士報指出,隨着俄國於2022年入侵烏克蘭,柏林被迫放棄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同時卻關閉最後3座核電廠,導致能源成本急速上升,德國能源的未來甚至成爲該國今年2月議會選舉最爭議的議題之一。

由於歐盟因戰爭對俄國實施制裁,柏林又自第三地進口天然氣避免能源危機,電價雖已下降,仍較戰前高出3分之1,爲歐洲電價最高的國家之一。化學、金屬及汽車製造業等能源需求最大的工業部門,國內產量已下降5分之1。

這凸顯德國需要廉價的能源。資誠報告指出,若核電廠持續運行,2024年平均電價將較實際平均電價便宜23%。電力成本上漲加劇德國經濟衰退,降低購買力與工業競爭力。能源轉型計劃則增加未來20年的電力系統成本,讓消費者面臨電費或賦稅上漲,而再生能源供應不足的期間,德國只能進口電力或依賴化石燃料,讓電價超過每百萬瓦時500歐元。

身爲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經濟表現又與歐洲繁榮密切相關,德國現任經濟部長萊歇5月底也向金融時報表示,德國經濟成長對歐洲經濟復甦至關重要。德國經濟依賴重工業,重工業正面臨能源成本上漲威脅,部分原因就是因爲德國廢核與俄烏戰爭爆發,讓德國企業出口負擔增加。

能源轉型靠進口? 歐洲恐重演依賴俄國天然氣教訓

資誠報告也說,德國重新使用化石燃料,導致對外國能源依賴增加。哈柏克1月時更警告,俄烏戰爭讓歐洲轉而依賴報價更高、大部分來自美國的液化天然氣,過度依賴美國卻讓歐洲重演依賴俄國,導致「能源供應鏈成爲權力政治工具」。

金融時報更說,受美國總統川普對歐洲等地的電氣組件、電池儲存設備祭出10%至49%關稅的影響,不但讓再生能源產業面臨重創,導致電價上升與打亂供應鏈,也削弱企業對再生能源的投資信心,而這又讓能源轉型的步伐放緩,使再生能源難以獨撐電力供應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