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當“50年預言”遇上“安徽速度”

當太陽核心的溫度攀升至1500萬攝氏度,氫原子核在引力作用下克服庫侖斥力,以每秒消耗6億噸氫燃料的速度燃燒,即可釋放出可以照亮整個太陽系的能量——這就是核聚變。地球上,科學家們致力於將這種稀缺變爲日常。

那麼,核聚變真的安全嗎?託卡馬克裝置是一種怎樣的“神兵利器”?這一探索清潔能源“終極方案”的大科學裝置,當前的建設和使用情況如何?地方政府爲核聚變產業砸下百億資金,背後邏輯何在?

7月1日,“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繼續在安徽省合肥市調研,當日聚焦的正是承載着人類對“海水變石油”等終極能源無限憧憬的聚變領域。

核聚變釋放巨大能量

來到聚變創新展覽館,記者看到全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模型佔據C位。模型剖面,內部超導磁體等“心臟”部件清晰可見。在變幻的光線下,等離子體如同爆裂中的火球,卻在磁約束的“囚禁”中保持穩定懸浮,不斷釋放巨大能量。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團委書記葉華龍介紹,今年初,位於合肥科學島上的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EAST獲得重大成果,成功實現1億攝氏度1066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世界紀錄。

聚變研究在基礎科學上取得突破後,迅速轉向工程實踐。繼EAST實現“億度千秒”後,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出場了。

據瞭解,5月1日,合肥BEST項目工程總裝工作比原計劃提前兩個月,在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正式啓動。

令人期待的是,BEST裝置預計2027年建成,有望在2030年通過核聚變點亮第一盞燈,2050年前實現聚變能商業化發電。

離BEST園區不遠的是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夸父”項目。CRAFT是合肥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後首個落戶的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該設施目標是建成國際核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及測試平臺。

在1/8真空室總體安裝與測試平臺車間,記者看到,一個外形似“橘子瓣”的金屬結構頂天立地。可以想象,數個相同部件環狀組裝搭建成的裝置,將是一個怎樣的“鋼鐵巨獸”。

“邊研發邊轉化”優勢明顯

EAST、BEST、CRAFT三大項目,是我國聚變能應用的一場接力賽。合肥,已經成爲全球核聚變領域大科學裝置最爲集中的城市。

合肥市發展改革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工作處處長李辰介紹,目前,合肥形成了覆蓋科學研究、工程集成、未來商業發電原型裝置的大科學裝置集羣,並依託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科研基礎,匯聚了世界一流的人才。

安徽積極打造“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合肥提出打造“6+5+X”產業集羣,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擴大聚變能源等產業的先發優勢。由安徽省政府統籌組建的聚變新能,註冊資本50億元,2024年6月通過增資擴股增至145億元,打造了科研院所與經營主體協同的創新聯合體。

在產業鏈方面,截至目前,合肥已彙集聚變能源產業鏈企業近60戶,涵蓋上游超導線材等生產(夸父超導、上超材料等)、中游主機設備製造、工程建設(曦合超導、聚能電物理等)、下游設計運營商(聚變新能公司)全產業鏈。依託2023年在合肥成立的聚變產業聯合會,已彙集會員企業200餘家,覆蓋超導材料、磁體系統、真空設備等10大產業鏈環節。

記者瞭解到,“邊研發邊轉化”成果轉化機制——這一被形象稱爲“沿途下蛋”的特色模式,正助力合肥在深空探測、聚變能源等前沿科技領域形成顯著的先發競爭優勢。合肥依託EAST、BEST、CRAFT等大科學裝置集羣,加速聚變科研成果產業化進程,開闢新領域新賽道。通過技術衍生拓展,推動聚變核心技術跨界賦能醫療、航天、環保等領域,彰顯“大國重器”支撐民生的創新路徑。如中科太赫茲基於EAST高精度太赫茲偏振干涉儀診斷技術研發安檢設備,已應用於合肥地鐵;中科離子依據超導磁體、射頻、離子源等技術,研發出超導質子治療系統,可精確高效治療人體腫瘤,目前該系統已完成調試,將盡快啓動臨牀應用。

科幻般的能源願景加速推向現實

2023年,安徽出臺《以創新模式加速推進聚變能商業應用戰略行動計劃(2022—2035年)》,確立核聚變開發應用實驗堆、工程堆和商業堆“三步走”發展戰略:2022年至2030年,依託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完成聚變發電演示驗證;2030年,建設中國聚變工程示範堆(CFEDR);2040年前後,以商業化公司作爲實施主體,聯合產業鏈企業,開展更高聚變功率的商業堆建設。記者瞭解到,聚變新能也正依據“三步走”的路徑圖,從BEST到CFE-DR一直到商業堆,從科研到工程,再到以規模化應用爲主的商業聚變,穩步推進核聚變技術的工程化驗證與產業鏈佈局。

無污染、零排放,這是核聚變之所以被稱之爲“終極能源”的重要原因。聚變新能CFEDR項目部總體設計工程師紀富豪告訴本報記者,相比於核裂變,核聚變需要極高的溫度和極強的磁場約束下才能發生,如果條件不滿足,反應就會立刻停止,不會“失控”。同時核聚變的“垃圾”少且好處理,核聚變反應產生的放射性廢物較少,放射性持續時間短,不會對環境造成長期污染。更重要的是,核聚變燃料主要是海水中的氘,可以說是“取之不盡”。每升海水中含0.03克氘,通過聚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聚變新能董事長嚴建文也表示,一旦技術成熟,度電成本將接近爲零。

這樣一種可以顛覆能源體系的技術,需要再等50年嗎?此次“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直觀感受到“安徽速度”。從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EAST刷新“億度千秒”世界紀錄,到緊湊型聚變實驗裝置BEST啓動總裝並瞄準2027年發電演示,科幻般的能源願景加速推向現實。

清潔能源的到來不再遙遠,很重要的原因正在於科研積累與產業協同:在科研端,EAST、BEST、CRAFT等大國重器建設正酣,形成全球最密集的核聚變工程集羣;在產業端,上下游企業高度集聚,打通技術轉化通道。當科研人員突破等離子體約束、材料耐受性等工程難題,當資本市場與鏈上企業同步發力,“人造太陽”走出等待的迷霧也指日可待。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陳雯 王健生 張海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