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是確保國安選項之一 彭啓明:決策需社會溝通

環境部16日下午舉辦「跨部會合作!環檢警聯手瓦解跨區非法棄置犯罪網絡」記者會,環境部長彭啓明(左)、法務部長鄭銘謙(右)出席。(蔡佩珈攝)

環境部長彭啓明16日上午出席活動時表示,以國安角度出發,核電一定要重啓,且中央也無非核家園信仰,一直都是抱持可討論的開放態度,不過他稍早解釋,俄烏戰爭後,全世界延役增多的趨勢,核能或許是確保國安的選項,但在臺灣,應考慮延役或重啓衍生高昂成本,甚至若要改變決策,都需加強社會溝通,不是一個法案就能決定所有能源政策。

彭啓明今日上午出席中華民國化學工業責任照顧協會2025年會時提及,天然氣進口倚賴程度涉及國安議題,因此目前在總統府設立的「全社會任性治理委員會」也有針對核電進行討論,若以國安角度出發,核電一定要重啓,且中央也無非核家園信仰,一直都是抱持可討論的開放態度,但核電不可單方面判斷,需要多方評估、凝聚社會共識,纔可進入下一步。

他下午出席環境部舉辦「跨部會合作!環檢警聯手瓦解跨區非法棄置犯罪網絡」記者會後補充,現在行政團隊面對核能採開放態度,曾花很多時間研究核能重啓、延役所需程序及是否需要環評,賴清德總統也提過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但以成本角度來看,核電廠重啓、延役所需費用非常高,建議若要修正相關法條,應公開說清楚實情,讓大衆知悉。

彭啓明也解釋,今天上午有與會人員提問,從國安角度,是否能重啓核能,他當時回覆,在俄烏戰爭後,確實出現核能延役增多的趨勢,所以核能或許是確保國家安全的一個選項,但若在臺灣,需要社會溝通,不是法令過了就可以,有一段長路要走,甚至不是重啓後,5月17日過後就能繼續使用,建議要進行決策改變,有必要進行更大社會溝通。

他提到,以各國經驗來看,目前是中國大陸跟俄羅斯在發展核能,佔比高達9成以上,臺灣未來若要使用核能,也需考慮到國際核能供應鏈的問題。此外,SMR等新核能技術,各國最快2030年有第一個商轉案例,所以也會密切觀察相關資訊。

彭啓明說,環境部不是核能主管機關,也不是能源主管機關,但會關注各種有效率減碳的方式,當然核能也是一種選項,但現在的核能跟未來的核能,都需要進行社會溝通跟討論,也需考慮到耗費的金額,不是一個法案就能決定所有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