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威縣:一屏觀全域 一網管全城

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走進河北省威縣綜治中心指揮大廳,一塊電子屏實時顯示着網格事件、民情訴求、重點區域監控等數據,工作人員通過“民情通辦平臺”“雪亮工程”“網格管理平臺”等八大信息化系統,動態追蹤縣域治安態勢,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

近年來,威縣以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爲抓手,用科技手段打通治理堵點,用共治思維激活基層力量,實現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全縣接觸式信訪量同比下降34%,羣衆矛盾化解滿意度達96.5%,相關經驗獲評河北省“楓橋式工作法”併入選《平安中國年鑑》。

據介紹,威縣綜治中心設有研判室和網格指揮中心,負責對中心的運行進行統籌指揮,包括數據彙總、分析、研判,組織成立調解小組、工作專班等,對矛盾糾紛集中受理分流,實現簡易問題村級辦、複雜問題鎮級辦、疑難問題縣級辦;統籌調度全縣基層治理資源,對重大風險隱患啓動多部門聯合處置預案,實現跨層級、跨部門高效協同聯動,實現難事不出縣。

爲提升治理精準度,該縣充分利用數智技術建立“八維數據分析模型”,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對事件來源、類型、處理進度等矛盾糾紛實現風險研判和智能預警,推動綜治中心成爲集信息採集、視頻集成、分流轉辦、分析研判、動態感知、指揮調度於一體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智慧中樞。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以來,公安局、法院、司法局、信訪局等6部門常駐辦公,婦聯等重點部門按需輪駐,並引入“幫大哥”調解室、心理諮詢團隊等社會力量,形成“常駐+輪駐+隨駐”的協同治理機制,羣衆只需進“一扇門”即可解決鬧心事。

針對欠薪、拆遷等“硬骨頭”領域的羣衆訴求,威縣創新“行業楓橋”模式,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和協會“懂行規、知行情、說行話、了行事”優勢,組建房地產、醫療、勞資等16個行業調解組織,建立“四病四治”機制。針對簡單糾紛的“小病”進行快治,由網格員或調解員“接單即辦”,1日內反饋結果;針對“難病”進行聯治,跨部門難題啓動“1+1+N”機制,即1箇中心統籌、1個平臺調度、N個部門聯動,堅持“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機制,中心當好“吹哨員”、平臺履職“發令員”、涉及部門當好“報到員”,由中心組織相關部門聯席會商,實現“三員”聯合行動、多元調處;針對“積病”緊緊盯治,通過建立聯席會議機制,攻堅歷史遺留問題,通過“一案一專班”推動矛盾糾紛徹底解決,堅決做到“案結事了”“事心雙解”;針對“未病”則要早治,依託“五老”隊伍、網格員、政法幹警等“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截至目前,已排查隱患4300餘條,提前介入化解率達89%。

威縣在推進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中,積極打造縣級解紛“終點站”、鄉鎮調解“主陣地”、村級防範“前哨所”,織密縣鄉村三級閉環治理防控網絡,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在縣綜治中心,整合矛盾調處、信訪化解、勞動爭議、訴訟服務、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困難幫扶、心理疏導、建議徵集等9大功能,設置引導受理、多元調解、指揮調度三大功能區,設立品牌調解室、心理疏導室、視頻調解室等3個功能科室,實現矛盾糾紛、法律服務、心理疏導等集成集辦;推進16個鄉鎮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推行“派出所、司法所、法庭+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模範、老專家”的“3+5”工作法,建立“每週會商”制度,推動風險隱患聯治、重點人員聯管、突發事件聯處。今年以來,該縣各鄉鎮化解宅基地糾紛、家庭矛盾糾紛等“鎮級難題”300餘件;在522個村莊建設村級“調處站”,實現全縣村級“調處站”全覆蓋,4300名網格員實行“一日雙巡”,通過“民情日記本”記錄矛盾糾紛隱患,堅持“網格排查+即時調解”,構建社會治安風險排查化解第一道防線。

“物業糾紛、債務拖欠、地塊邊界……不管是‘劍拔弩張’的衝突,還是‘積怨已久’的老賬,有矛盾糾紛就找綜治中心,這裡確保羣衆每一項訴求都有人辦、依法辦。”威縣縣委書記崔耀鵬表示。(趙國華、蔣俊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