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發展要力避千城一面

今年暑期,因《黑神話:悟空》場景“破圈”的山西隰縣小西天景區遊人如織。這股熱度不僅帶火了當地文旅,更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推動“小西天”文旅IP與玉露香梨特色產業深度融合,走出一條“文化+產業”的特色發展之路。

放眼全國,像隰縣這樣做活文旅文章、打開發展局面的地方還有很多。作爲城鎮體系的“毛細血管”,我國縣城正以差異化發展激活縣域經濟的廣闊空間。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分類推進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分類推進,就是要打破“千城一面”的慣性思維,依據功能定位精準施策。比如,大城市周邊縣城聚焦協同發展,承接產業外溢與人口疏解,打造“半小時通勤圈”;專業功能縣城立足特色突圍,依託資源稟賦培育優勢產業;農產品主產區縣城深耕農業現代化,推動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等等。這種分類邏輯,既尊重縣城發展的差異性,又通過精準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架起橋樑。

推動分類發展,需築牢產業協同根基。產業是縣域城鎮化的“發動機”,不同縣城需培育適配的產業生態。以浙江安吉爲例,當地緊扣“竹產業+”做深文章,通過建設竹材精深加工產業園、引入新材料企業,推動傳統竹製品向高端家居、環保材料升級,2024年竹產業產值突破200億元,帶動7萬人就業,將一根竹子的價值挖掘到極致。在產業協同發展過程中,還需強化數字技術賦能,通過數字技術優化生產流程、提升生產效率、拓展市場空間,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韌性。

基礎設施建設要精準匹配功能定位。避免“貪大求全”,聚焦自身的核心需求。例如,江蘇崑山推進與上海的軌道交通互聯,建成“1小時通勤圈”,單日跨城通勤人次突破8萬,爲承接上海科創資源外溢構建了高效要素流動通道;福建泰寧秉持“生態立縣”戰略,推進大金湖湖區與全流域環境治理,憑藉擦亮生態底色、釋放發展紅利,不僅催生出一個個旅遊村,更成功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可見,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在於與縣城功能定位深度適配,既保障基本需求,又不盲目鋪攤子。

讓公共服務更均衡可及,是分類推進縣域城鎮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需堅持優質資源共享與服務創新雙輪驅動。一方面,依託“縣管校聘”“醫共體”等機制推動城鄉教育、醫療資源均衡配置,讓縣城居民更加公平地共享發展紅利;另一方面,創新治理模式,聚焦羣衆急難愁盼,在政務服務、社區治理等細節處下功夫,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與幸福感。公共服務的溫度,影響着縣城人口凝聚力,也是衡量城鎮化質量的重要標尺。

縣城作爲串聯城鄉的重要紐帶,分類推進其城鎮化建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唯有立足資源稟賦、緊扣功能定位精準施策,才能讓每個縣城在城鎮化浪潮中找準座標,最終繪就城鄉交融、各具特色的發展新圖景。(作者:劉蓮蓮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