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職教以賽促教,推進產教融合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蘇凱洋

“工作確定了,心裡有底了!去年,我在長城汽車實習了半年,對實際工作情況比較瞭解,所以今天想直接簽約。”河北省保定市理工中等專業學校高三年級學生龐佳澤說,他和幾位同學如願在雙選會上完成了簽約。

5月16日,記者走進位於保定市職教園區的保定市理工中等專業學校,一場校園招聘雙選會正熱鬧舉行。

“雙選會才進行了十幾分鍾,我們就收到幾十份簡歷。”保定市中冀汽車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趙江南說,職教園區裡3所院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層次都與企業需求高度匹配,這對他們開展定向人才培養、崗位招聘有很大幫助。

保定市理工中等專業學校黨總支書記宋寶山介紹,本次雙選會共有9所中高職院校的3000餘名學生和來自京津雄保的近70家企業參與,線上線下平臺提供了涵蓋汽車製造、電氣生產、計算機信息服務等在內的2000餘個就業崗位。

5月11日至17日是2025年全國職業教育活動周,記者在全國首個地級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點城市——保定市走訪發現,職業教育以賽促教、產教融合成果豐碩,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等作用更加凸顯。

以賽促教:着力培育“工匠精神”

職教園區內,一場建築工程測量技能大賽正在保定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的操場上舉辦。儘管天氣炎熱,參賽選手們仍全神貫注投入比賽,在完成一個數據測定後,無暇顧及臉上的汗水,飛奔至下一個測量點位,力求以精準操作和高效配合縮短比賽用時。

“職業技能比賽,是職業院校‘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的重要抓手。我們高度重視備賽工作,通過技能比賽提升學生基本理論知識、技術應用水平,培養他們的工匠精神。”保定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黨委書記馬銀瀑說。

近三年來,保定全市職業院校共榮獲國家級一類技能競賽獎勵33項,省級大賽獎勵943項,中職學校國賽獲獎數量居於全省第二位。在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決賽中,保定市理工中等專業學校派出的學生團隊獲得“汽車車身修復與美容賽項”金獎,是河北省職業院校在該賽項中迄今爲止的最佳成績。

“這個金獎背後是學生們無數個日夜的努力。”獲獎團隊指導老師許雲奎說,在學校實訓車間,同學們已經在爲今年的比賽做準備了。

“建在校園裡”的博物館與“崇尚一技之長”的理念

職業教育活動周啓動以來,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人氣”十足。5月16日,保定市河北小學300餘名師生來到軟件與計算機博物館參觀。“孩子們對這裡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次參觀是一次職業教育啓蒙,有利於他們從小形成‘崇尚一技之長’的理念,探索成長成才的多種可能。”保定市河北小學教師夏彤說。

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網絡工程系主任高秀豔介紹,職業教育活動週期間,學校還開展了“雙高”院校專業建設成果展示等活動,讓學生家長、中小學生、社區居民走進校園,全方位、多角度、沉浸式地感受職業教育的魅力。2021年,學校籌資建立了保定市爲數不多的“建在校園裡”的博物館——軟件與計算機博物館,讓“重視技能、崇尚科技”的理念深深紮根在每一位參觀者心中。

播撒“千年秀林”與助力鄉村振興

距離保定市主城區僅30多公里,雄安新區拔節生長。自2017年啓動“千年秀林”建設以來,雄安已累計造林48.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新區設立前的11%提升至35%。鮮爲人知的是,保定職業技術學院派出的教師團隊,已累計爲雄安新區培訓了3000多名園林技工,爲“千年秀林”建設作出貢獻。

安新縣圈頭鄉是一個純水區鄉,村民出行乘船盪舟,過着水村漁家的生活。然而,由於一些村莊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品結構單一、品牌影響力不足,當地旅遊事業發展較爲緩慢。保定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的優農助旅品牌策劃團隊主動聯繫當地相關部門,通過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對圈頭鄉旅遊品牌進行了專門策劃設計。

“圈頭鄉旅遊品牌策劃與設計的完成,使當地遊客量顯著增加。”保定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陳浩說,團隊在保定、雄安新區等地累計完成10餘項農旅品牌策劃,爲鄉村社會經濟發展貢獻了“職教力量”。

保定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楊海波介紹,學院精準對接縣域特色產業需求,在全省率先開展高職教育下沉縣域辦學試點,設立阜平縣、曲陽縣等6個縣(市、區)域分校區,就地培養“技能強、用得上、用得好、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

產教融合:“政校行企”協同育人

據瞭解,保定市職教園區項目位於河北清苑經濟開發區,啓動區(一期工程)於2025年2月建成投用,目前已入駐3所中職院校。園區周邊分佈着已建成運營的長城汽車部件園、立中車輪集團等產教融合載體,爲統籌保定市職教資源、加速推進產教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保定市職業教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成果不斷豐富。目前,保定有37家企業入選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名單,建成14個現代產業學院,通過高新區市域產教聯合體推動“政校行企”協同育人,年均爲重點產業輸送技能人才5000餘名,切實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