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雨成災重創南臺灣 綠委推動「以租換貸」協助農業重建

在丹娜絲風災與連續豪雨重創南臺灣農漁業後,民進黨立委鍾佳濱、郭國文、邱志偉、賴惠員、蔡易餘等多位立委於今(1)日召開記者會,提出「以租換貸、農民免揹債」的政策主張。(鍾佳濱辦公室提供)

在丹娜絲風災與連續豪雨重創南臺灣農漁業後,民進黨立委鍾佳濱、郭國文、邱志偉、賴惠員、蔡易餘等多位立委於今(1)日召開記者會,提出「以租換貸、農民免揹債」的政策主張,呼籲政府導入租賃制度、強化農業金融支持,以協助農漁民重建設施、降低災後負債風險。

鍾佳濱指出,即使今天社會焦點集中在美國關稅問題,國內農漁民卻因連日豪雨成災受損嚴重,面對南高屏等地風災與豪雨的重大損失,鄉親生活陷入困境,無法等候,復耕、復建所需投入的資材與金融手段亟待政府協助。

郭國文表示,目前許多農民是向臺糖承租土地、再轉租經營,必須自行負擔高額資本成本建設溫網室與支架。若有財力雄厚的團體能代爲出資並導入租賃制度,不僅可強化設施抗災能力,也能降低未來災損風險,現行農保僅限180天資格,但實際復耕需耗時1年以上,貸款雖已延長一年免息,但農民仍需負擔長期利息,建議將補助設施租賃制度擴大應用於農業設施。

邱志偉說,南部地區受丹娜絲颱風與0708豪雨影響,高雄市農漁業損失高達1.22億元。他強調,極端氣候已成常態,政府不應僅依賴資金救助與免息貸款,應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災後復原機制。

他建議,農業部可參考經濟部在扣件產業推動「以租代售」的作法,由技術法人向設備商取得設備,透過分期或融資租賃提供業者使用,減少一次性資本支出、降低經營壓力。此機制亦適用於農漁業,與鍾佳濱委員的建議方向一致,未來也應納入智慧養殖設備,如水質監控、自動投餌、健康管理與漁電共生等系統,這些如同溫室概念的設施,皆屬資本密集、風險高的投資項目。

賴惠員則提案放寬農保兼職限制與延長補助時限,並指出中央災後應變機制仍有改善空間,應建立「極端氣候快速反應機制」,讓農友從災前預防到災後重建,都能獲得全方位的保障。

蔡易餘:補助設計不符實際,應修繕與重建並重。

蔡易餘表示,嘉義與臺南爲本次風災最重災區,溫網室全面毀損,但補助制度僅支持八成重建,對僅需局部修繕的農民卻無補助,導致許多農民乾脆不修、任其廢棄。他呼籲農業部應提供彈性補助機制,提升修繕效率,也讓農民重拾生產信心。

財團法人農業信用保證基金董事長賴坤成指出,農漁會雖爲合作組織,但本質非慈善機構,放款意願低,應導入農業信用保證制度與5P原則(借款人、資金用途、還款來源、債權保障、展望),吸引租賃設備業者加入,由政府與民間創投合作出資,以大面積試辦推動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