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釐必究 莫高窟文物堅守匠心
遊客在莫高窟參觀遊覽。(新華社)
大陸央視報導,大陸進入五一長假,每逢假期,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都是旅遊目的地大熱門。歷經千年,不少文物出現不同程度破損病害。莫高窟55號窟內,退休後返聘的資深文物修復專家劉濤,依舊堅守一線,與徒弟們一起修復窟內起甲、地仗層脫落、酥堿等多種病害壁畫。正打敗時間,延續歷史。
敦煌研究院裡,每個文物修復師都有自己的百寶箱,劉濤箱子裡,很大一部分是DIY製作。剛工作時,修復沒有什麼專門工具,就針對病害到處找,自己動手做。30多年來,反覆琢磨嘗試,才攢下滿滿一箱。像是以醫用針管加上洗耳球精準控制注膠滴量,用最軟羊毛款腮紅刷除塵,至於木質、鐵質修復刀,做了上千把,精益求精。
對劉濤來講,「面壁」是一種肯定,誰都不能拿修文物做實驗。他是從幫工、學徒一點點練一點點幹,技術成熟後才獲得「面壁」資格。不允許有一絲怠慢,除塵、注膠、粘結、按壓,屏着呼吸,小心翼翼。
營建於宋代的55號洞窟壁畫,面積超過500平方公尺,單是鷹架就搭了五層,洞窟裡免不了攀上爬下,仰脖、弓腰、甚至躺着幹。
從上世紀40年代起,一代代知識分子遠赴大漠深處,接續守護敦煌石窟,住土屋土炕,用土桌煤油燈,喝苦鹹水,爬「蜈蚣梯」,靠鏡面折射借光臨摹研究壁畫。物質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劉濤說,他的師父正是大國工匠、被譽爲中國「文物修復界泰斗」李雲鶴,其身先士卒與耳提面命,深深地影響自己。
每件文物都是獨一無二,修復工作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必須「零失誤」是劉濤記在心裡39年的文物修復第一準則,這條鐵律,也成爲他教徒弟第一課。
和師父李雲鶴一樣,劉濤帶徒弟時,也是話少做得多。如今,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復團隊從最初4個人已經發展到上百人,年輕人佔比逾七成。
30多年來,劉濤對每一處修復細節都如數家珍。一個窟、十個窟,劉濤數不清修復莫高窟多少個洞窟,隨着敦煌石窟壁畫保護與修復技術和理念不斷髮展完善。特別是近20年來,壁畫保護在基礎研究、平臺建設、技術規範、病害治理和技術輻射等方面均取得快速發展,進入新發展階段,「長久保存、永續利用」成爲現實。(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