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地塊”驅動高溢價,一二線低密宅地受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莎 報道近日,南京13宗宅地出讓,收金近69億元,其中鼓樓龍江G47地塊和江寧三山G50地塊引發房企激烈競逐,成交溢價率均突破30%,分別達到32.74%和33.87%,前者成交樓面價超4萬元/平方米。

據中指研究院數據,今年1—7月,全國共有363宗成交溢價率超過20%的高溢價地塊,成交規劃建築面積175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4%;總成交價2660億元,同比增長91%;高溢價地塊平均溢價率40%,較去年同期提升15個百分點。從成交價格來看,高溢價地塊成交仍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中指研究院指數研究部總經理曹晶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以來,隨着重點城市新房市場邊際改善及優質地塊供應力度加大,核心城市優質地塊土拍熱度維持高位。

前7月全國363宗宅地溢價超20%

7月30日,南京兩宗宅地成交溢價率超30%,其中一宗宅地成交樓面價突破4萬元/平方米;7月29日,杭州一宗宅地成交溢價率28.13%,成交樓面價近2萬元/平方米;7月25日,上海8宗宅地出讓,其中半數地塊成交溢價率超20%,其中徐匯衡復地塊成交樓面價超20億元/平方米,溢價率40%,刷新全國宅地單價。此外,7月成都、深圳等城市也有溢價率超過20%的宅地成交。

今年以來,各地高溢價成交地塊頻現。中指研究院統計發現,前7月全國成交的宅地中,共有363宗溢價率超過20%的高溢價地塊。這些地塊的總成交面積和總成交價分別較去年同期上漲14%和91%。這意味着今年高溢價成交的地塊規模在擴大,成交的價格在增加,且後者增幅明顯高於前者。

在受訪專家看來,優質土地資源供應加快是高溢價成交地塊頻現的核心原因之一。曹晶晶表示,核心城市加快優質地塊供應,推出了不少位於城市核心區、配套成熟、低容積率(容積率≤1.5)的地塊,以“好房子”建設爲抓手,引導房企聚焦高價值區域開發。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未來城市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王業強認爲,這一供地特徵契合釋放改善型住房需求的趨勢,房企爲搶佔稀缺資源不惜高價拿地。

土地政策的調整,爲市場自主博弈提供了更多空間,也爲高溢價成交創造了更好的基礎和條件。王業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多地取消土拍限價機制,允許價高者得,激發了房企競價熱情。同時,政策支持低密度開發(如洋房、別墅),提升產品溢價空間以吸引改善羣體。

如今年6月,西安在樓市新政中明確,要按照“好房子”“好小區”要求,優先推動基礎設施、商業、教育等配套齊全的地塊供應,優化容積率、建築密度、建築高度、單宗用地面積等條件,建設羣衆滿意的高品質住宅。

曹晶晶進一步指出,近年來多地加快優化地塊規劃設計條件,包括放寬陽臺/公共空間計容規則、支持建設立體生態住宅等,帶動企業對新項目規劃條件和去化速度預期提升。

在王業強看來,這些高溢價成交的地塊入市後,將帶動住房產品呈現低密度化趨勢。開發商傾向於打造小高層、洋房或別墅項目,容積率普遍低於2.5,得房率提升至90%以上甚至超100%。這也預示高端改善產品或將主導市場。

同時,王業強提醒,這些高溢價土地入市,短期或將推高周邊新房均價。與此同時,市場不乏分化加劇可能,核心城市地價上漲帶動新房供應高端化,而剛需樓盤減少和二手房掛牌壓力增大,或導致房價“冷熱不均”,二手房庫存攀升。

麟評居住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高溢價地塊的開發往往集中在城市核心地區或發展潛力大的板塊,這些項目入市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同時,也將帶動周邊房價上漲,形成價格傳導效應,優質地段與非核心區域的價差可能進一步拉大,對中低端市場形成一定壓力,也需警惕因競爭加劇帶來的可能的房價波動風險。

房企拿地聚焦核心城市

今年前7月不同能級城市的高溢價地塊成交規模存在較大差異。據中指數據,一線、二線、三四線城市成交規模分別爲138萬平方米、656萬平方米和960萬平方米,在總體高溢價地塊中佔比分別爲8%、37%和55%。但從成交價格來看,一線、二線、三四線城市分別爲843億元、1529億元和288億元,佔比分別爲32%、57%和11%。

房地產行業仍在調整過程中,尋找更多確定性是房企拿地決策的戰略考量。

“從高溢價地塊分佈來看,一二線核心城市爲主力,土地出讓金佔比合計爲89%。”曹晶晶觀察到,今年以來房企拿地城市多集中在北上深、杭州、成都等核心城市,保持“聚焦深耕”“精準投資”策略,聚焦確定性高的城市。另外,市場上“好房子”產品銷售表現較好,也加增加了企業在這些城市拿地的信心。

而從城市內部看,曹晶晶表示,城市核心區及近郊區優質板塊房企舉牌意願較高,如杭州高溢價地塊多位於拱墅、上城、濱江、西湖等核心區及蕭山錢江世紀城等優質板塊,成都高溢價地塊多位於金牛區、成華區的優質板塊。

比如在杭州7月29日出讓的3宗地中,拱墅區石橋單元地塊經過參拍房企43輪激烈競價,最終以19627元/平方米的樓面價成交,溢價率28.13%。而位於臨平區的地塊則表現平淡,成交溢價率1.16%。

在房企投資進一步聚焦一二線城市背景下,今年多宗地塊創下地價新高,除了前面提及的上海單價“地王”之外,前不久深圳前海桂灣宅地吸引12家房企參拍,溢價率達86.1%,成交樓面價突破8.4萬元/平方米,刷新深圳宅地地價最高紀錄。另外,一季度杭州三次刷新地價紀錄,北京、成都兩次刷新地價紀錄。

從拿地房企來看,頭部央國企展現出更強的投資主動性和補倉能力。據中指數據,今年1—7月,22個重點城市中,成交溢價率20%以上的地塊中,央國企拿地金額佔比爲55.3%,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民企佔比爲28.3%,其中濱江補倉力度較大,帶動民企整體拿地佔比提升。

不只是高溢價土地,央國企在全國土地市場的表現都頗爲亮眼,在新增貨值方面佔據顯著優勢。克而瑞統計發現,今年前7月,新增貨值排名前10的企業分別爲中海地產、綠城中國、保利發展、中國金茂、華潤置地、建發房產、招商蛇口、濱江集團、越秀地產和中建智地。

王業強認爲,接下來的土地市場仍將由國央企主導。同時,房企將更注重去化能力,優先選擇高流動性區域地塊,避免盲目高價競拍。

麟評居住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建議,房企在拿地決策中應更加審慎,合理評估溢價率與項目回報率,優先選擇去化能力強的項目,同時加強資金管理和融資能力。

着眼接下來的土地市場,曹晶晶預計,短期來看,房企拿地持續聚焦下,熱點城市優質地塊熱度延續,部分地塊或仍能拍出較高溢價,但低能級城市土地市場或仍面臨一定壓力,城市和區域間分化現象也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