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產值僅佔全國1.3%!江西“雙核戰略”:能否逆襲西南、東北?
2024年數據顯示,江西航空製造業產值僅佔全國1.3%,不足四川(12.7%)和遼寧(7.5%)的零頭。汽車產業更顯頹勢:江鈴集團年營收不足500億元,僅爲比亞迪單季營收的1/5。這種差距的背後,是南昌作爲省會輻射力的不足——其GDP僅佔全省22%,遠低於成都(37%)、武漢(35%)等中西部省會。南昌周邊產業鏈配套率不足30%,導致龍頭企業難以形成集羣效應。
二、南昌“單極困境”:孤島效應拖累全省
南昌雖坐擁洪都航空、昌河汽車等老牌企業,但受限於交通網絡滯後(高鐵密度僅爲長三角的1/3)和政策協同不足,其技術外溢半徑不超過150公里。反觀成都,通過“總部+飛地”模式,將航空配套企業佈局至綿陽、宜賓等6個地市,形成500公里產業輻射帶。江西目前78%的規上工業企業集中在南昌周邊50公里內,暴露出嚴重的區域失衡。
三、破局路徑:贛州+鄱陽湖“雙核驅動”
1. 贛州:對接粵港澳的產業橋頭堡
贛州稀土儲量佔全國30%,且擁有國家級經開區和高鐵4小時直達深圳的區位優勢。若將航空發動機材料、新能源汽車永磁電機等高端製造環節轉移至此,可藉助大灣區資本技術實現“借船出海”。數據顯示,贛州2024年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項目達217個,投資額同比增長48%。
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綠色轉型
環鄱陽湖地區光伏裝機容量已突破8GW,佔全省65%。若整合九江汽車零部件基礎(現有企業83家)、南昌高新區電池技術(專利數佔全省72%)和景德鎮航空複合材料優勢(碳纖維產能達2000噸/年),可打造新能源航空器、氫能汽車等千億級產業集羣。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研究顯示,生態型產業園區企業成本降低18%,產品溢價率提高23%。
四、戰略重構:從“輸血”到“造血”的制度創新
飛地經濟2.0:在贛粵邊界劃定500平方公里“特別合作區”,實行深圳管理+江西土地的模式,已有12家無人機企業簽署入駐意向。
生態資本化:試點鄱陽湖碳匯交易,將溼地固碳量轉化爲企業技改補貼,景德鎮直升機公司通過購買20萬噸碳匯額度,獲5000萬元低息貸款用於電動直升機研發。
人才反梯度戰略:在贛州設立“灣區人才驛站”,允許粵港澳專家保留原單位待遇同時受聘江西企業,已促成17個航空材料項目落地。
結語:
當成都憑藉成德綿航空產業帶創造2300億元產值,當瀋陽利用老工業基地政策建成全國最大通用航空基地,江西的“雙核戰略”已不容遲疑。歷史經驗表明,區域經濟突圍往往發生在“單極失效”時——深圳崛起於香港輻射邊緣,合肥逆襲依託長三角外圍優勢。今日贛鄱大地,正站在同樣的轉折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