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還在兜售夢想
作者 | 高凌朗
編輯 | 駱亦輝
8月31日,國內半導體公司寒武紀發佈了2024年上半年財報,其中顯示公司營業收入6476.53萬元,同比下降43.42%;歸母淨虧損5.3億元,同比虧損收窄2.70%;歸母扣非淨虧損6.09億元,比上年同期虧損收窄4.98%。
財報一出便引發整個行業的關注,因爲這已經是寒武紀連續第8年出現虧損。
令人驚訝的是,寒武紀目前市值高達998.31億元人民幣,而其半年營業收入卻僅有6476萬元。
即便公司上市至今從未實現盈利,它仍然被投資者譽爲“夢想的妖股”。可見,投資者對寒武紀的市值評估不僅僅基於當前的營業收入。在國產人工智能芯片領域,市場對寒武紀的長期前景持樂觀態度,推高了其市值。
事實上,寒武紀要面對難題並不少。
一方面,作爲一家國內高科技企業,寒武紀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這導致公司不得不重新考慮供應鏈策略,增加了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公司的研發投入非常高,2020年上市以來,研發費用累計達到49.92億元,這導致了財務上的持續壓力。
另外,儘管寒武紀掌握了大量的專利技術,但在商業化落地方面遇到了困難。公司,在雲端智能計算市場和邊緣智能計算市場中面臨英偉達等企業的激烈競爭,這也導致其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可想而知,即便人工智能是當前科技發展趨勢的共識,若寒武紀不能擴展業務實現盈利,就無法保障自身生存,難以撐過“寒冬”。
01
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致力於打造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處理器芯片。
公司創始人陳天石,曾擔任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及博士生導師,是AI芯片領域的傑出代表。據悉,寒武紀的股東中陳天石持股比例最高,達28.69%,而第二大股東就是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持股比例達15.76%。
寒武紀提供雲邊端一體、軟硬件協同、訓練推理融合、具備統一生態的系列化智能芯片產品和平臺化基礎系統軟件。簡單來說,寒武紀的產品能爲服務器廠商和產業公司,尤其AI人工智能使用場景提供算力支持。
縱觀國內AI行業發展,儘管芯片需求激增,但寒武紀的營收增長卻十分乏力。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達到57.12%,但在2022年又滑落至1.11%,而2023年營收同比下降了2.70%。在此期間,其虧損一直居高不下。
雖然資本市場對寒武紀相對積極,但從整體格局來看,目前人工智能芯片市場主要由國外巨頭佔據。根據IDC數據,2021英偉達在企業級GPU市場中佔比91.4%,AMD佔比8.5%。而寒武紀作爲國內AI芯片龍頭,面臨先進製程受限和軟件生態貧瘠的挑戰。
通過寒武紀2023年財報還可以看出,公司總營收7.09億元中,智能計算集羣業務佔85.21%。智能計算集羣則是多用於公共區域的攝像頭等設施識別計算,這與地方智能基建發展密不可分,而云端產品與邊緣業務營收卻大幅下降,營收總計不足全年的15%,同比去年下降50%以上。
根據財報所述,具體下降原因是受供應鏈影響。要知道,寒武紀是芯片設計公司,而生產芯片需要依賴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商完成。加之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 “實體清單”,從而導致供應鏈的不穩定。
對此,陳天石曾表示: “公司及行業當前的發展顯然受到一些非商業、非技術因素的影響,在此衆所周知的背景之下,我們在此懇切呼籲媒體對公司和其他同行業企業給予更多寬容和支持。 ”
寒武紀常年虧損的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居高不下的研發投入。根據財報顯示,2020年至今,寒武紀研發費用共達到49.92億元。2024上半年,寒武紀研發費用爲4.47億元,雖然同比減少7.27%,但卻達到營業收入的690.92%。
顯然,寒武紀在“苦苦硬撐”。
02
與經營表現大爲相反的是,在資本市場,寒武紀市值居高不下。事實上,寒武紀已經歷過了一次“觸底反彈”。
因受到“實體清單”等不利因素影響,公司股價在2020年6月下跌至50元左右。然而,由於2023年AI大模型行業的爆發,股價迎來了增長,至截稿時每股價格爲239.41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公司沒有實質性的利好消息,甚至寒武紀的一些股東在股價高位時進行了減持,這都可能對公司的長期發展和市場信心造成影響。
寒武紀的股東之一,國投創業基金在2023年9月23日宣佈,通過累計減持739.87萬股套現了14.82億元,並基本完成了清倉。在更早之前,古生代創投、南京招銀、湖北招銀、寧波瀚高、智科勝訊均已清倉他們所持有的寒武紀股票。
股市的波動往往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寒武紀作爲國內AI芯片的先行者,投資者對其長期價值持樂觀態度,尤其是在國產替代的大背景趨勢下,市場對其有較高的期待。
蓉和半導體諮詢 CEO 吳梓豪指出,它(寒武紀)具備股價上漲的邏輯,但它的股價上漲並非是未來業務會同樣大漲,而是在全球AI大變局,中國AI芯片被美強力封鎖,所以國產Al算力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其實,除了海外巨頭,寒武紀還面臨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包括華爲昇騰、阿里平頭哥、百度崑崙芯等國內競爭對手。
不過,除武紀外,百度、科大訊飛、商湯等多家AI公司也發佈了自己的財報,業績表現均不佳。
事實上,隨着AI大模型的興起,市場對算力芯片的需求急劇增長。英偉達在這一領域的收入大幅增長,凸顯了其在AI芯片市場的主導地位。
而國內大部分行業參與者缺乏自己的AI生態,嚴重依賴外部客戶,這限制了其出貨規模和市場想象力。在實際應用中,許多算力中心和大模型公司仍在大量使用英偉達的GPU。
目前來看,投資者們在二級市場上對寒武紀的投資類似於風險投資,他們更關注公司的技術潛力和長期發展前景,而非短期的財務表現。
顯然,以寒武紀爲主的國產算力行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要實現全面替代英偉達等國際巨頭,仍需要時間和持續的努力。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歡迎關注我們
關注備用號,防止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