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中國的變化“彷彿新山脈拔地而起”
韓國《朝鮮日報》8月2日文章,原題:面對現實,而不是討厭正在劇變的中國 我對中國的上次記憶是2015年,在上海待了一學期。當時常用的支付方式是現金,錢不夠用時我會去爲數不多的花旗銀行ATM機取一沓百元鈔票。街上幾乎全是韓日和歐洲品牌汽車。嘈雜街道上老舊自行車和電動滑板車隨處可見。若找不到出租車,我就會乘坐黑車或摩的,跟司機討價還價是必須的。
10年後我來到北京,生活方式完全改變,感覺不像“回到中國”。事事離不開“掃一掃”。即使在北京生活了3個月,我也從未使用過現金或信用卡。人們不再交換名片,而是通過添加好友建立聯繫。沒有手機什麼都做不了,餐館、商場都會配備充電寶借用點。
汽車噪音已從街道上消失。掛着綠色牌照的電動汽車約佔一半,都是各類中國本土品牌。我在北京看到現代起亞汽車的次數用一隻手就數得過來。隨處亂放的老舊自行車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齊排列的共享單車。
便捷的外賣服務範圍不僅僅限於餐飲和食品雜貨,還有藥品、酒類和電子產品等。有一天我腳踝受傷後打開外賣應用程序,30分鐘後護踝就被送到家門口。即使在北京只待一天,都會感受到這裡是“配送天堂”。
在餐廳和咖啡館,很少看到人們邊看菜單邊向服務員點餐,從點餐到付款都通過掃描二維碼完成。在大型超市還可通過面部識別支付。乘車體驗也有了顯著變化。我用應用程序叫車,車輛一般會在5分鐘內抵達,車上導航精確,甚至還能顯示交通信號燈變化情況。
我在中國感受到的10年變化,彷彿是新山脈拔地而起。由政府主導的科技生態系統的拓展以及民衆的快速適應能力促成了這一轉變。韓國從鄰國汲取經驗意義重大。但當我講述中國的變化時,常常會收到“我對來自中國的新聞不感興趣”這樣的冷淡迴應,或者毫無根據的批評。現在是時候關注現實而非情緒化了。(作者李恩英,劉德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