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胎兒肺腫瘤 北榮搶救成功
黃小姐去年產檢時發現肚中寶寶患有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接受臺北榮總照護及治療。(李念庭攝)
今年28歲的黃小姐,去年產檢時發現肚中寶寶右肺部,長出3.8x2.7x2.6公分腫瘤,佔右胸腔一半以上,嚴重擠壓心臟及縱隔腔。轉診至臺北榮總後,寶寶腫瘤持續變大,僅剩30%正常肺葉,黃小姐在醫療團隊的守護下,決定繼續懷孕生下寶寶;醫療團隊在寶寶出生後立即手術切除腫瘤,目前心肺功能及健康狀況良好。
北榮婦女醫學部高危險妊娠暨產科主任葉長青說明,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CPAM)是胎兒肺葉被沒有功能的囊腫組織取代,發生率約萬分之一,臺灣每年15到20萬新生兒中,可能有10到20人出現此狀況,屬於偶發、非遺傳性疾病,確切致病機轉不明。
CPAM嚴重程度,隨病竈大小、位置及衍生症狀而異,若腫瘤不大,有50%會在懷孕過程中縮小,但若範圍過大,恐影響胎兒發育,造成感染、水腫而危及生命。過去CPAM新生兒多半沒有明顯症狀,常在產後合併感染時才被發現,隨影像醫學進步,約8成CPAM可在產檢時被發現。
隨黃小姐懷孕週數增加,腫瘤擠壓造成胎兒水腫、腹水,及羊水過多,醫療團隊藉由抽吸腹水、羊水引流上千毫升,配合住院安胎治療,黃小姐和寶寶的病況逐漸改善。懷孕33周時,寶寶腹水已無復發,但腫瘤增大至7.2x5.4x5.4公分,體積足足高出8到10倍,佔肺部體積超過70%,壓迫心肺。
原本黃小姐預計去年7月22日生產,但恰好遇到凱米颱風攪局,撐到29日順利剖腹產出。寶寶出生後,新生兒科立即插管進行呼吸支持,並由兒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北榮國際醫療中心主任劉君恕說,他第一次遇到腫瘤這麼大的案例,手術過程雖困難但很順利。
劉君恕感嘆,感謝父母堅持生下寶寶,產前檢出先天性畸形時,很多人會選擇墮胎,但黃小姐很堅定、很勇敢,接受多次產前照護與安胎治療。配合內外科團隊共同照護,術後剩餘正常肺葉擴張良好,目前寶寶出生約7個月,呼吸穩定、體重健康、發育狀況良好,與一般新生兒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