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腦瘤嬰獲新生!新技術可體外培養癌細胞 助攻標靶藥奏效

罕見腦瘤嬰獲新生!「替身醫療」體外培養癌細胞,助攻標靶藥奏效。(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精準醫療成爲癌症治療趨勢,癌症患者在尋找有效治療方案的過程中,傳統的基因檢測已不再是唯一的工具。「替身醫療」技術,可透過在體外培養腫瘤細胞,協助癌患者篩選潛力治療藥物。國內一名患有「嬰兒期大腦半球膠質瘤」的男嬰,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搭配替身醫療找出藥物,如今腫瘤持續獲得控制,已準備上幼兒園。

3年多前,一名僅37周大、仍在媽媽肚子中的小男嬰因產檢時發現水腦,出生後確診罹患「嬰兒期大腦半球膠質瘤」。在傳統化療無法有效控制腫瘤的情況下,醫療團隊先經由次世代基因定序,發現男嬰腦瘤組織帶有肺癌細胞常見的突變基因之一「ALK」突變,經替身醫療測試,證實肺癌標靶藥物確實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加上國際期刊也有論文支持該藥能通過血腦屏障。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分享腦癌男嬰的個案,運用替身醫療結合次世代基因定序作爲治療規劃參考,展現臨牀應用上的可能性。(公益社羣「癌飛」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醫療團隊透過手術除去男嬰大部分腫瘤後,便開始以肺癌標靶藥物控制男嬰位於大腦深處、不適合開刀的殘存腫瘤組織。如今,這名小男孩腫瘤持續獲得控制,已準備上幼兒園。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呂隆升指出,「替身」醫療是一種概念,就是把致病方式跟治療元件,變成體外晶片式的檢測系統。以癌症治療來說,就是透過培養癌細胞、將癌細胞轉化爲體外檢測系統,患者可在無需以身試藥的情況下,測試腫瘤對不同治療藥物的敏感性。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指出,透過腫瘤基因突變來挑選藥物,能夠找到適合藥物的機率大概只有3成多,但這3成多的病友能不能拿到藥?用藥後是不是真有效?仍會因爲藥物與癌症種類差異而有不同。若將基因檢測結果與替身醫療結果搭配判讀,依團隊過往累積的經驗,包括小細胞肺癌、胰臟癌、腦瘤等,若能找到相關基因突變、在體外測試也確定有效的狀況下,有7成患者可以維持6個月以上的有效控制。

「次世代基因定序的目標是基因、而替身的目標則是細胞。」呂隆升表示,替身醫療除了可用於協助相對少見的癌症患者,在現有藥物中找藥,「老藥新用」之外;當癌症復發、轉移,標準治療都用完的時候,若在基因檢測裡面看到可能機會,想知道實際使用的勝算時,此時「替身」也會是一個很好的策略,避免白走了冤枉路。不只是標靶藥物,體外培養的癌腫瘤替身也能用來測試化療藥物、甚至荷爾蒙藥物的有效性。

呂隆升提醒,體外培養的類器官,無法完全反映體內的反應。現行常見的癌症用藥,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抑制血管新生藥物等,無法透過這套系統進行測試。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效果依賴於免疫系統的反應,但體外培養的腫瘤組織以癌細胞爲主,少有免疫細胞。替身只是一種分析技術,讓醫師能以科學數據作爲依據,搭配臨牀治療經驗,制定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