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武器出口面臨兩大瓶頸

近幾年,韓國對外防務合作進展迅猛,在國際軍火市場掀起一股“韓流”。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韓國武器出口總額排名世界第九,並在2022年創下173億美元的該國武器出口新紀錄。這5年間,韓國雖僅佔全球武器出口市場份額的2.4%,但較此前5年同比增長74%,是全球前十大武器出口國中增長率最高的。面對這一成績,韓國政府雄心勃勃,其目標是在2027年將韓國在全球武器市場的份額提高到5%。韓國在國際軍火市場“異軍突起”與其官方在軍事工業和國防自主方面的佈局密切相關。上世紀70年代,韓國前總統朴正熙主張“國防自立是韓國唯一的生存之道”,決定成立國防科學研究所(ADD),開始推動韓國武器裝備的“國產化”。到1979年,韓國實際上已經建立了較爲完善的軍工體系,並從此進入發展快車道。進入21世紀,韓國對外軍售更是成爲其元首外交的重要內容。由此可見,軍工產業一直是韓國政府重點打造的國家支柱產業和未來增長關鍵部門。在當今多個老牌軍火出口國因各種原因產能下滑、出口減少的情況下,韓國政府一直在加大投入,其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取得收穫並不出人意料。除了明確的國家戰略以外,韓國的工業實力和防務出口策略也是其能夠快速躋身武器出口大國的原因。韓國擁有後發國家中較爲完整的工業體系,且韓國財閥企業從朴正熙時期開始就投資國防工業,至今已形成多個類似韓華集團這樣的軍工綜合體。同時,韓國防務出口採取了差異化的營銷策略,其防務企業將目標對準了需要購置先進武器裝備,但又無力負擔西方國家武器昂貴費用的國家,併爲其提供優惠貸款和完善的售後服務。軍工產業已然成爲韓國政府和軍方拓展對外防務合作的重要工具。首先,出口武器裝備不僅可以使韓國在其他領域出口貿易下滑的情況下賺取外匯、拉動經濟,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顯示韓國作爲“中等強國領跑者”的地位,幫助韓國擴大國際影響力、提振民族自信心。其次,以軍售和防務合作爲抓手,韓國可以不斷開拓防務外交新渠道,在全球範圍內一些關鍵國家或地區加強存在感。再次,在不斷拓展海外防務合作的同時,韓國還希望通過此舉將其與美國的盟友體系深度綁定,以實現增加經濟收益、擴大政治影響力等多重目的。然而,韓國這種“武器外交”的防務出口模式是否能夠延續,仍需要進一步觀察。首要障礙就是其實質上依然存在缺陷的國防工業。韓國海外軍售雖然取得突破,但目前其出口的主要武器仍然是輕武器、裝甲車輛、自行火炮,以及部分武器零配件之類的“低端產品”,其在高端武器——艦艇、導彈、戰鬥機等製造方面依然被美國“卡脖子”,沒有辦法進行自主生產。例如,韓方號稱自主研發的KF-21戰鬥機項目,不僅在技術層面存在多種缺陷,屬於“出生即落後”,製造該戰機的核心零部件更是幾乎全部來自歐美國家。在中高端武器製造領域取得徹底突破之前,韓國的防務出口靠“低端生意”維持的局面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其在面對傳統歐美軍火企業的競爭時,依然會力不從心。韓國方面面對的第二種障礙——也是最關鍵的障礙,來自美國。過去,美國出於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考量扶持韓國發展現代軍工體系,一是希望韓國成爲美國在亞太的“兵工廠”,二是希望韓國搶佔全球武器市場中的低端部分,壓縮俄羅斯等競爭對手的銷售份額。然而,隨着韓國防務出口不斷向中高端衝擊,威脅到了美國軍工複合體的市場份額,韓美在這一問題上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摩擦。韓國軍工企業很可能會因此遭到美方的警告、限制甚至打壓,其對韓國的技術限制也將會更加嚴格。面對防務出口模式的困境,韓國的出路有三條:一是最終徹底放棄高端武器出口市場,專事低端業務;二是爭取美歐諒解,在得到美歐許可的情況下生產出售部分尖端武器裝備;三是加大投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和自主銷售。對韓國而言,第一條路收益太小,第二條路更爲現實,但這決定了韓國所能開拓軍售市場的上限。第三條路則是對韓國實力、策略和自信心的考驗,但具體實施難度很大。在世界局勢複雜多變、亂象頻生的當下,韓國防務出口的前景如何,仍需時間來給出答案。(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安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