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規模超電影 微短劇擴容升級還面臨哪些瓶頸?
本報記者 張靖超 深圳報道
據DataEye研究院近期發佈的《2024年微短劇行業白皮書》,2024年,中國微短劇行業的市場規模達到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超過了同期電影市場的規模。多家機構的研報以及許多業內人士均認爲,微短劇行業在未來幾年還將保持高速增長,在規模上領先於電影市場。
但行業內外對於微短劇市場的爭議依然存在。《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這些爭議主要包括:微短劇究竟是新的文化視聽品類,還是商業創新的結果;微短劇行業如何維持高速增長;三是微短劇目前在藝術性上仍難登大雅之堂,如何在內容、藝術表達等方面有所突破等。
那麼,微短劇行業在擴容的同時,創造出了哪些驚喜?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影視行業的創新
“今年是電影發明130週年。回顧130年來影視行業的重大創新,除了技術本身,互聯網無疑是影響最大的因素。然而,互聯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是簡單地平移了傳統電影和電視的內容,並沒有帶來真正顛覆性的內容形態。直到近年來,微短劇(或者說是豎屏微劇)的興起才真正改變了這一局面。”2月20日,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在首屆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大會暨第十屆中國(深圳)國際電視劇節目交易會上說,“在影院觀影時,如果遇到不喜歡的內容,離場時會產生對自己消費和他人體驗影響的心理負擔,在線觀看內容快進時會產生可能錯過精彩內容的心理負擔。但1到3分鐘一集的微短劇,不喜歡的就劃過。這種碎片化、個性化的內容,減輕了觀衆的心理負擔,再加上技術的個性化推薦,會讓用戶看到的內容越來越喜歡,沉浸在這種感受和情緒之中。”
但與此同時,微短劇在近兩年的高速發展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內容低俗、粗製濫造、過度依靠投流等。
“微短劇行業正經歷從‘快速生長’到‘品質躍升’的關鍵轉型。”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說,在發展模式上,從最早2022年前後在小程序上付費觀看,到2023年時端原生、免費模式的興起,以及現在國內的許多APP都上線了微短劇頻道。內容上也從早期的野蠻生長狀態,到今天全行業努力踐行短劇精品化生產路徑。
“隨着專業影視人才的加入及內容的探索升級,我們可以很欣喜地看到,整個行業產值還在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同時由於整個端原生模式的發展,能夠適當地降低對於投流模式的依賴,實際上這個產值裡面,能夠分給內容創作者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並且在未來還會持續地提升。”樂力表示,微短劇也極大地助力了整個視頻故事賽道的增長,“根據我們的調研數據顯示,微短劇用戶觀看時長已接近視頻故事賽道用戶觀看時長的一半,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增量,能爲影視行業保持高增長作出貢獻。在內容預算層面,我們從目前的一些數據預判,2025年全行業內容預算還能保持超過50%以上的增長,將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和豐富的人才資源。”
待解的問題
“早期的國產電視劇中,很多都是短劇形式,作品注重敘事的完整性和主題的深刻性。比如《空中小姐》(共兩集)、《邁克父子》(共三集)等,其中兩集篇幅的短劇《怯懦的誓言》,還獲得了飛天獎的肯定。隨着國產電視劇的發展,我們開始了長篇電視連續劇的創作,才逐漸有了《四世同堂》《渴望》《編輯部的故事》等長劇作品。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長劇成爲了電視劇創作的主流形式,且一度因爲市場等原因,長度不斷增加。”中廣聯合會電視劇導演委員會會長鄭曉龍認爲,短劇是隨着市場變化,電視劇形式的一種自然迴歸;微短劇則是電視劇形式上的一種創新,其敘事結構趨向簡化,劇情的推進節奏也更加迅猛。
微短劇的碎片化形式迎合了現代觀衆的快節奏生活,他們更傾向於在零散的時間裡,快速獲得娛樂滿足。然而,這種快速消費模式也讓一些劇集失去了深度,陷入套路化和淺薄的內容創作。
“大浪淘沙,歷史能留下來的、有時間生命力的作品纔是真正的好作品,時間最能說明問題。儘管微短劇有一些出圈的作品,搶佔了流量,但相比於長劇,真正能夠產生重大影響、能夠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精品微短劇仍然較少。因此,現在要進行總結是相當困難的,還有待更多的實踐與觀察。”鄭曉龍說。
易凱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冉認爲,短劇是劇集行業的補充,甚至是重要補充,但不代表劇集行業的未來。
在他看來,長劇的盤子仍然是短劇的8—10倍。關於市場規模,大家都在傳的所謂短劇500億元的數字,其實指的是短劇創造的價值,而不是短劇製作方實際可以獲得的價值。根據測算,短劇製作方從中可以獲得的價值大概在60億—90億元之間。反觀長劇,每年各大平臺長劇採購的總金額,也就是製作方可以獲得的價值大概在800億—1000億元。
北京一家專注於微短劇拍攝製作的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過去一年裡,微短劇行業的商業模式發生較大變化,最顯著的就是付費解鎖劇集的模式正在快速被免費模式替代,加之監管趨於完善,以及在行業精品化的大背景下,投資成本越來越高,但投流成本佔比也水漲船高,過去的財富神話早已不再。
王冉認爲,微短劇市場未來會持續增長和發展,但直到微短劇行業形成輸出可續季IP和可衍生IP的能力,或者形成大面積替代電視和視頻廣告的能力,或者形成直接的、規模化的電商轉化能力,否則微短劇將只是劇集大盤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個分支。
所謂可續季IP即一部劇集成爲一個IP,並且不斷推出按季計算的續集,如國外的《星際迷航》《絕望主婦》等,國內的《慶餘年》《唐朝詭事錄》等。從行業現狀來看,國內無論長劇、短劇,還是微短劇,形成一個內容IP,並基於此持續產出續作的並不多。
“在形成可續季IP這個方向上,微短劇和長劇將會殊途同歸,並且有可能相互轉化,這方面微短劇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與此同時,微短劇在替代傳統電視和視頻廣告以及直接的電商轉化方面也大有可爲。尤其是在通過微短劇這種形態形成直接的電商轉化、完成在線銷售方面,我認爲全球的探索纔剛剛起步。這三件事一旦發生其中的任何一件或兩件甚至同時發生,微短劇的市場空間和想象空間就可以被徹底打開,成爲具有獨立規模化商業價值的一個劇種品類,否則微短劇將只能是劇集大盤的一個組成部分和分支,不會構成行業的主流和主力。那些粗製濫造批發爽點的微短劇更不可能代表行業的未來。”王冉說。
競爭加劇
隨着微短劇對長視頻的衝擊,長視頻平臺在去年也逐步向微短劇發力。
愛奇藝在去年9月宣佈啓動“短劇場”和“微劇場”,前者每集時長5—20分鐘,每週上線一部新作,後者以1—5分鐘的豎屏內容爲主。並且愛奇藝也於去年推出階梯分賬模式,分賬收入包括會員分賬收入和廣告分賬收入,其中在“微劇場”的分賬規則下,將通過會員時長收入分成、付費點播收入分成和廣告分成,三種分賬合作方式爭取與優秀的創作者合作,其中獨家內容分賬比例能達到70%。
優酷在去年10月發佈新的短劇分賬規則,S級短劇單價定位16元,A級爲8元,在引入拉新系數後,數據表現好的短劇分賬收入最高還能上浮120%,但數據不好的最低僅能獲得40%。
騰訊視頻也將原有的分賬模式進行了升級。首先是把單一的會員時長調整爲“會員觀看時長+會員拉新激勵”分賬的組合模式;其次,對於分賬期收入超千萬元的獨播微短劇,分賬週期延長至12個月;此外,新增了“優秀作品激勵計劃”和“深度合作廠牌激勵計劃”;最後,鼓勵片方自主招商,合作方可獲得最高80%的分成收益。
然而,在激烈的平臺競爭背景下,優質、精品的內容也就成了各方爭奪的焦點。
“短劇內容的升級還在繼續。我對2025年短劇的內容探索升級充滿期待和信心。首先是在橫屏短劇的發展上,橫屏有其天然的內容製作優勢,如果能更好地與豎屏短劇講故事方式相互結合,會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在豎屏短劇上,製作升級是大勢所趨,但如何通過提高製作成本,更好地帶來用戶反饋和平臺收益,也值得探索與期待。商業模式上,過去一年經歷了從付費到免費的轉變,在內容的生產上已經產生了實質影響,未來在商業上不論是品牌廣告,還是微短劇帶貨,都有巨大的空間,有待從業人員共同探索。”樂力說。
龔宇則呼籲行業百花齊放。“保護行業健康發展,杜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特別是有些平臺利用市場的主導地位,籤一些排他性協議,使一些公司在協議期內所有內容不能跟其他方再合作了。這會抑制行業的發展。”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