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 首破10兆人民幣 陸海工裝備 全球市佔7連霸
大陸自然資源部最新數據指出,2024年大陸海洋經濟發展強勁,讓海洋經濟總量首破10兆元人民幣、年增5.9%。圖爲觀衆在2024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參觀水下機器人。(新華社)
深海科技是指用於探索、開發、利用深海資源與研究深海環境技術與學科的總稱。大陸自然資源部最新數據指出,2024年大陸海洋經濟發展強勁,讓海洋經濟總量首破10兆元人民幣、年增5.9%。其中,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更是持續回暖,在國際市佔率已連續7年保持全球首位。
而2025年「深海科技」也首次被納入大陸《政府工作報告》當中,近期山東、海南等地相繼發佈有關政策,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包含如水下機器人等。
尤其隨着深海科技產業的持續發展,相關企業佈局、搶抓產業機遇,數據顯示2025年大陸已註冊超過萬家的深海科技相關企業,具體共有17.27萬家相關科技企業,其中近六成是成立在3年以內。
大陸央視報導,在三亞南山港碼頭進行水下機器人測試的公司負責人劉港表示,研發的機器人在近遠海風電場運維、海纜檢測等使用場景都有廣泛應用,目前正在做運動性能、水下通信和數據傳輸模組的相關測試。
該公司的研發生產廠房,也擺放多臺已實際使用的水下機器人,被應用於海洋石油開發、海洋地貌勘察、環境監測、打撈救援等。隨着人工智慧(AI)、感測器技術等不斷髮展,水下機器人的性能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同時運作測試所在的三亞南山港,也是大陸首座公共科考母港,向所有科考船和科研單位開放,促進科研合作和資源分享。尤其南山港距離1千公尺水深海域僅164公里,科考船出港半天即可抵達深海作業區,顯著縮短航程並節省研發資金。統計2024年南山港服務科考航次1416次,今年也已完成800多個科考航次。
在另一家海洋聲學感測器企業則瞭解到,透過海洋聲學感測器來監測、收集海洋環境資料,可獲取多元海洋環境參數,包括海底地貌、水中移動目標以及海流資訊,且近年相關產值和需求也都大幅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