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保護區淪「空殼」?違規291件竟零結案
綠色和平表示,2025年小琉球美人洞水下珊瑚崩壞,死亡的白色骨骼遍佈。(綠色和平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綠色和平指出,根據統計,小琉球海洋保護區去年出現291件違規捕撈、採集等行爲,卻一件都沒結案,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抓到逾百件違規,不到一半被處分,環團呼籲強化對違規漁船執法及監控,專家則建議參考夏威夷經驗,保護能促進珊瑚生長的草食類魚種,纔不會讓海洋保護區淪爲空殼。
綠色和平根據官方數據指出,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去年出現148件漁船捕撈、採集等違規行爲,僅不到一半、57件獲處分,而該園全區僅配置 3 名巡守隊成員,每人平均負責 118 平方公里,相當於454座大安森林公園。此外,小琉球海保區內共發生291件違規,卻無一件結案,遑論處分。
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筱嬋表示,因爲南方四島因漁況佳、環境好,才成爲國家公園,卻也因此吸引許多漁船進入捕魚,根據內政部數據,去年進入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作業的刺網漁船高達81艘,可見明令禁止,仍有許多漁船心存僥倖,基金會志工甚至在3天前目睹5艘漁船在禁漁區違法作業,即便通報主管機關,也不是每次都能即時獲得處理。
她也提到,南方四島珊瑚礁覆蓋率下降,除了人爲因素,天候因素也不可忽略,2022至去年經歷大旱、颱風等天災,以及海水高溫,都對珊瑚造成不小損傷,南方四島的珊瑚礁生態系正在承受人爲及天候因素的雙重壓力。
王筱嬋強調,國家公園是臺灣保育強度最高的機制,若無法落實執法,就無法確實保育,儘管政府利用AIS監控漁船動作,但基金會志工回報,許多漁船不是沒裝備AIS,就是到了附近海域就關掉,顯見官方公佈的違規數據,存在黑數,呼籲中央跟地方強化執法、監控,禁止漁船進入受保護的海域,讓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享有最嚴格的管理及保護。
國立臺東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臺灣珊瑚礁學會常務監事段文宏表示,根據科學研究,過度捕撈是全球珊瑚礁最廣泛的威脅之一,特別是鸚哥魚、剝皮魚等草食性魚類扮演關鍵角色,能抑制藻類過度生長,爲珊瑚覆育創造條件,若這些魚羣被捕撈,將使藻類迅速擴張,使珊瑚恢復吃力。
他指出,夏威夷已在海洋保護區禁止捕撈有利於珊瑚生長的魚類,所以有效的海洋保護區,更需要漁業相關的配套措施,否則很可能淪爲空殼保護區。
段文宏強調,臺灣設立數個海洋保護區,只是保護海洋生態資源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要如何讓海洋保護區不只是圈地而已,而是要能真正發揮功能,需結合漁業管理,包括針對草食魚類的保護措施、禁漁或限漁規範、長期監測與在地社區合作,才能確保臺灣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