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委會國際研討會登場 管碧玲預告海洋政策白皮書9月底發佈

海委會管碧玲主委(後排左)及印尼駐臺代表艾吏福先生(後排右)共同見證兩國籤屬「海洋廢棄物治理合作備忘錄」,簽署人爲海委會國際發展處李珊瑩處長(前排左)及哈比比中心執行長安索裡先生(前排右)。(海委會提供)

海洋委員會15日在高雄舉辦「2025海洋環境管理國際交流研討會」,吸引來自美國、法國、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印度等9國47位國際專家,以及美國環保署、美國海岸防衛隊、日本海上災害防治中心等重要機構代表,超過300人與會。會中並見證臺灣與印尼哈比比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象徵「印太海廢治理合作平臺」首份國際合作文件,成爲海委會成立以來國際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主委管碧玲致詞時預告,副總統蕭美琴將於9月底主持最新版「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發佈。她表示,海洋環境管理涵蓋塑膠垃圾、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及新興污染源等挑戰,唯有透過國際合作、制度建構與科技應用,纔能有效因應。海委會雖僅成立7年,但已完成「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海洋基本法等法規及監測共享機制,逐步建立完整的海洋治理架構。

研討會聚焦海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廢棄物治理、水質與底泥維護及國際合作。會中,管碧玲見證與印尼哈比比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深化兩國在海廢治理上的夥伴關係,並奠定印太區域永續發展基礎。海委會今年已在印尼設立海廢治理辦公室,這次簽署合作更具區域串聯的象徵意義。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則表示,颱風等天災造成高風險,臺灣在海洋污染防治上必須在事故發生前做到最大限度的風險降低,並在突發事件時能達到「200%的準備」,確保災害應變與環境防護不留空隙。

會後管碧玲受訪指出,近期已扣留多艘大陸越界捕魚漁船,甚至發現使用氰化物毒魚、破壞棲地等惡劣行徑,對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等海洋保護區造成傷害。她批評,大陸海警進入臺灣管轄海域並非執法而是騷擾,此類行爲只是大內外宣的「宵小之舉」,毫無意義,並重申應遵守《國際海洋法公約》,共同守護海洋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