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芯片大廠加碼“中國造”,在地化趨勢加速產業鏈重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鄧浩、孫燕 上海報道

中美博弈之下,半導體產業鏈正在發生重構。

近期,芯片巨頭英特爾宣佈再度推遲“280億美元”俄亥俄州芯片工廠建設。而另一邊,不少海外芯片大廠不斷加碼中國本土產能建設,有產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自主可控與協作競爭並行不悖,爲了降低成本和更好的服務客戶,“local for local”正成趨勢。

海外芯片巨頭落地中國本土產能的核心邏輯是什麼?這一趨勢是否具備可持續性?對本土芯片市場和廠商又會帶來什麼影響?

巨頭加碼本土產能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海外芯片巨頭紛紛表示,要與中國買家建立更緊密聯繫,以更好服務當地客戶,爲此計劃將生產環節放到中國本土。

2024年11月,歐洲芯片大廠意法半導體在投資者日活動上宣佈將與中國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華虹半導體合作,計劃到2025年底,在華虹無錫工廠生產40nm製程的MCU芯片。

意法半導體CEO Jean-Marc Chery稱,中國是電動汽車最大、最具創新性的電動汽車市場,對於意法而言不可或缺。

事實上,早在2023年,意法半導體便宣佈與國內化合物半導體龍頭三安光電(600703.SH)在重慶合資建立8英寸碳化硅器件製造廠。

三安光電董秘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湖南三安與意法半導體在重慶設立的合資公司安意法首期產線已於2024年11月完成點亮。

依據三安光電2024年半年報,湖南三安與意法半導體在重慶設立的合資公司安意法生產碳化硅外延、芯片獨家銷售給意法半導體,通線後將逐步釋放產能。該合資公司規劃產能將於2028年達產,達成後產能爲48萬片/年。

去年12月,英飛凌科技公司CEO Jochen Hanebeck則公開表示,英飛凌計劃在中國晶圓廠生產芯片。公開資料顯示,英飛凌目前在中國尚未擁有自主的晶圓製造廠。因此,這番表態實際上意味着其可能會將部分芯片的前端製造交由國內晶圓代工廠。

與英飛凌相似,恩智浦目前在中國只有測試和封裝工廠,也沒有前端製造業務。其執行副總裁Andy Micallef於去年年末在新加坡參加某項目動工儀式時透露,恩智浦將爲客戶建立一條中國芯片供應鏈。

多因素驅動產能在地化

國際芯片大廠接連在國內佈局供應鏈,首先源自中國龐大的下游產業集羣和需求市場:根據SIA和Techinsights數據,2023年中國大陸約佔全球半導體市場需求的30%。

在2025年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英飛凌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具創新性的新能源汽車(xEV)市場,預計報廢和以舊換新政策的延續將支撐強勁的真實客戶需求。“上個季度,我們在中國的汽車業務營收環比增長10%,達到歷史新高。”

此外,雲岫資本副總裁俞楓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國內廠商正在國內市場給予國際大廠更大的競爭壓力,這些大廠在面臨國內對手競爭時,爲了降低成本和更好地服務客戶,會逐漸採取local for local的策略。

Jean-Marc Chery在前述投資者日活動上直言,中國市場作爲電動汽車領域規模最大、最具創新性的市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們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拱手讓給另一家在工業或汽車領域經營的公司,那麼中國企業將主導他們的市場。”

拉長時間線看,近年來的芯片國產化趨勢,也促使國際芯片大廠推行“China for China”“local for local”等“在地化”生產策略。

尤其在2024年12月3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通信企業協會集體發佈聲明,針對美國對華採取的出口限制表示堅決反對,認爲美國相關芯片產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

中信證券預期,一方面以此爲契機,各行業有望形成加大國產芯片採用的風向,促進本土芯片製造和設計;另一方面,部分外資企業也將中國的需求放在中國大陸晶圓廠生產,有望促進芯片製造環節發展。

俞楓認爲,本土晶圓廠相比海外大廠在國內已經有規模化產能和大量已完成折舊的產線,成本具有優勢,但是,在一些特色工藝的積累上相比海外大廠仍有劣勢。“本土晶圓廠可以積極和有本土化需求的海外大廠建立合作。”

或加速供應鏈轉移

早在2020年《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就提出,2025年國產芯片自給率要達到70%,據TechInsights數據,當年中國芯片市場規模約爲1460億美元,中國生產的芯片規模約爲242億美元,芯片自給率約爲16.6%。此後,芯片自給率不斷上行,2021年芯片自給率約爲17.6%,2022年時約爲18.3%。

同時,不同的細分市場,自給率水平差別極大。2023年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表明2023年我國汽車芯片的對外依存度高達95%,計算和控制類芯片自給率不足1%,功率和存儲芯片自給率也僅爲8%。

如前所述,目前海外芯片大廠落地中國本土產能,一方面是自主可控的另一種形態,一方面,也加劇了與本土芯片廠商的競爭。

俞楓就對記者稱,“這直接會加劇海外大廠在本土市場和國產廠商的競爭,間接會加速半導體產業進一步向國內轉移。不過,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重塑會打破傳統海外廠商海外供應鏈的主導模式,給國產芯片廠商打開窗口期。”

某國內汽車MCU龍頭廠商人士也對記者表示,“目前行業內設立了汽車鏈長單位,集合了全產業鏈相關的資源,比如MCU、晶圓製造等,其實國產芯片並不是天生比海外差,但缺少市場驗證的機會。比如現在有的MCU廠商新建產線已經使用了25%以上的國產設備。”

在其看來,加強自主可控、和海外大廠合作是並行不悖的。“因爲如果不做海外的代工,產能可能也會放空,都是巨大的損失,而且在與海外大廠的合作中,也可以學習、積累先進技術經驗,因此我認爲本土廠商加快上車與繼續與海外廠商合作,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