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兩制臺灣方案」的願景與挑戰(蒲曉宇)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是中國大陸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下提出的一種制度設想,旨在爲兩岸和平統一和可能的制度整合,提供協商性與靈活性的政策框架。(藍孝威攝)

一、「兩制臺灣方案」的構想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是中國大陸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下提出的一種制度設想,旨在爲兩岸和平統一和可能的制度整合,提供協商性與靈活性的政策框架。該設想主張在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背景下,臺灣可以保留自身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並享有高度自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提出「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強調相關制度安排可以通過協商確定,體現對臺灣地區現實的尊重和差異性考量。2022年發佈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指出,「『一國兩制』在臺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臺灣同胞利益和感情」。這一制度構想爲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制度基礎。如何通過有彈性的制度設計,迴應中國臺灣地區社會各界的合理關切,是「兩制臺灣方案」探索中的關鍵議題。

二、現實挑戰

儘管「兩制臺灣方案」在理論上具備高度包容性和制度靈活性,但在實際推進中仍面臨一系列複雜挑戰,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長期以來,中國臺灣地區社會呈現出多元、分裂的身分認同格局。近年來臺灣地區「本土化」趨勢佔主流。尤其是年輕一代在教育制度和社會氛圍中受「去中國化」思潮影響,對大陸的認知存在隔閡與誤解。這種認同差異需要通過長期的交流融合與情感聯結逐步彌合。

其次,西方國家出於戰略競爭目的,長期在中國臺灣地區問題上進行干預,企圖強化中國臺灣地區所謂的「國際地位」,挑戰一箇中國原則。這一外部變數加劇兩岸互動的複雜性,也對「兩制」方案的接受與傳播造成實質干擾。

再次,2019年香港局勢的發展在中國臺灣地區社會引發廣泛關注,並影響部分民衆對「一國兩制」模式的觀感。相關議題在媒體與輿論場中不斷髮酵,導致「兩制臺灣方案」在部分臺灣輿論中被誤解或疑慮加深。

三、如何應對

面對上述挑戰,需要從制度構建、對話機制和話語體系等多層面並進,以穩健、務實的方式推動「兩制臺灣方案」的深入發展。

首先,統籌「反獨」與「促統」,以彈性制度塑造長期認同。在堅持一箇中國原則與「反獨」底線的同時,應賦予「兩制臺灣方案」更多制度彈性與協商空間。「反獨」的立場越清晰,越有利於塑造和平統一的前景。另一方面,「促統」問題上,中國大陸需要展現高度的靈活性、想像力和創造性。「一國兩制」本身就是一項政治制度創新,「兩制臺灣方案」需要在創新方面繼續探索。

在制度設計上,應充分考慮臺灣地區現實情況,設立可調適、可共塑的制度框架,並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策略貫穿於統一進程中,增強臺灣地區社會對「兩制臺灣方案」設計的信任與參與感。

第二,把握好模糊與清晰的策略運用。當前「兩制臺灣方案」既需要保持一定的模糊性以避免提前激化爭議,也需在合適節點上逐步清晰關鍵制度安排。建議以「制度草案」或「協商議題清單」形式,開展前期技術性、政策性探討,積累共識、減少誤解,爲後續協商營造基礎。

第三,在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的基礎上,廣泛推動兩岸各個管道的對話機制建設。協商不是削弱立場,而是增強兩岸制度融合與認同的必要路徑。在堅持「一中原則」的基礎上,應探索建立多管道的溝通機制,包括學術、智庫、產業和青年交流等平臺,以務實的方式恢復制度性協商,逐步累積共識、消除誤解。

其四,構建面向中國臺灣地區社會的有效話語體系。應圍繞中國臺灣民衆普遍關心的制度保障、人身自由、生活方式等議題,進一步闡釋「兩制臺灣方案」的開放空間與制度優勢。創新傳播方式,藉助新媒體平臺,加強「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話語能力建設,逐步推動「心靈契合」。

第五,深化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可藉助福建「海峽融合發展示範區」等平臺,先行先試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鼓勵臺灣同胞優先參與國家新發展格局下的新產業、新領域,拓展融合性專案,以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認同感增強「兩制臺灣方案」的社會吸引力。

結語

「兩制臺灣方案」應被視爲一個可協商、可演化、可共塑的制度探索框架,而非固定化的制度範本。未來兩岸關係的演進,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在堅持核心關切的同時,增強制度的彈性與開放性,拓展融合發展的路徑空間,改善相互認知,並建立持續深化的「心靈契合」機制。這一過程不僅是國家層面的政策議題,也關乎兩岸社會的彼此理解與認同,需各方共同努力、持久投入。

(作者爲內華達大學政治學副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