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兩岸大勢 得人心者得天下(韓榮斌)

松濤社日前在中正紀念堂戶外廣場舉行「歡慶中華民國抗戰勝利光復臺灣80週年大會」,爲中華民國抗戰歷史見證。(姚志平攝)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臺灣日治時代結束,迴歸中國,至今已經80週年。作爲一個歷史「關鍵時刻」(critical juncture),臺灣光復可以從政治、歷史、法理等各個角度對其前因後果以及影響進行深入研究解讀,乃至有所爭議。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盡敘。本文僅以此爲起點討論其對於中國統一的後續歷史進程的影響。簡言之,臺灣光復奠定了當代「一箇中國」之基礎,但也是「臺灣問題」的由來。一方面,它標誌着日本殖民結束,臺灣實際歸屬中國。(由於篇幅所限,本文並不介入與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辯駁)。另一方面,中國隨後的政權更替由於種種內外原因並不徹底,導致長期兩岸分治,從而形成對「一箇中國原則」以及中國統一的挑戰。對於理解當代兩岸關係以及制定務實的兩岸政策而言,必須將「臺灣光復」放入到更廣泛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背景中,並和其他歷史「關鍵時刻」一起考量。以此爲起點,本文僅從幾個側面淺談一下兩岸關係的歷史動力學。

首先,在臺灣光復之後,國民黨政權最初接收臺灣過程中存在種種不足之處,臺灣民意因此有微妙變化,有「狗去豬來」的說法,乃至矛盾激化,爆發了「二二八」事件,滋生或助長了臺獨思想與意識。現今這一歷史鏈接在島內政治中具體體現爲「二二八」已經成爲國民黨原罪,被民進黨在選舉中不斷提及,且這樣的催票手段屢試不爽;而在兩岸關係中,這段歷史是改變臺灣許多民衆身份認同的起點,部分臺灣人不再自認是中國人,即使在國民黨後來「中國認同」的教育下依然難以改變,如今在民進黨操弄之下,中國認同在島內更是日益淡薄。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這樣的歷史教訓對於追求統一的大陸而言,是在統一之前、之中(不論以何種形式統一)、之後都必須認真考慮的。對於大陸而言,統一非一時之功,民心之相背,對於統一之後臺灣島內乃至整個中國的長治久安殊爲重要。

其次,臺灣光復之後不久中國又經歷了另一個歷史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贏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國民黨政權遷臺,導致兩岸治權從此分裂。兩岸的對立,尤其是國民黨政權在臺灣長期進行反共宣傳給今後的統一帶來了挑戰。這種宣傳使得臺灣民衆難以接受以共產黨主導的統一,也爲民進黨爲代表的臺獨勢力所用。當然,在臺灣民主化前後以及大陸改革開放前後,國民黨對於大陸以及臺獨的態度是有變化的。兩蔣時代,國民黨不僅反共,也反臺獨;如今國民黨內部發生了分化,雖然總體而言,國民黨依然是島內就兩岸事務與大陸保持溝通與交流的重要黨派橋樑,其主流可以說爲了選舉一直希望能跟大陸保持距離,同時也有部分試圖就兩岸關係做出積極貢獻。馬英九先生在今年敦煌演講中提出的「兩岸和平民主統一」的主張,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這種變化。

一方面,馬先生在大陸提出「兩岸統一」實屬難得,這應該是他認識到兩岸力量對比以及大陸這些年取得的驚人進步。但是,馬先生依然強調「民主」以及「尊重臺灣人民意願」爲統一前提,反映了臺灣對於接受中國共產黨統一中國的心理障礙。此外,其演講在臺島內部引發的爭議則更加體現了治權的分裂,尤其是民進黨執政期間操弄統獨議題以及去中國化運動而日益加深的島內國族認同的混亂。

再次,可以說長期以來兩岸事實上的分治,特別是臺灣內部的政治演化,造成了臺灣問題的進一步複雜化。相對而言,中國大陸的臺灣政策儘管具體措施在不同年代有所更易,但其基本邏輯,特別是「一箇中國原則」則長期穩定。而臺灣內部的民主化以及身份政治的互動演進,造成了主張臺獨的民進黨上臺並事實上長期執政,而國民黨由於選舉壓力以及其他各種因素,實際上對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運作沒有能夠實現有效抵制,甚至主動或被動跟隨。這一進程改變了兩岸關係的基本結構。如果民主化之前的國民黨作爲中國內戰失利的一方政治勢力,在遷臺之後相當長時間內以中國統一爲其重要政治目標,並且保持了對全島的有效統治,那麼在國民黨失去對政權的完全掌控、且民進黨長期執政的情況之下,兩岸關係的主軸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演變爲反獨(大陸)與反中(民進黨)的互撞,並且國民黨的角色在某種程度上被邊緣化。

最後,臺灣島內政治錯綜複雜,但在一些觀察家與網友看來,卻爲茶壺裡的風暴。跳出臺島,中國的發展以及全球秩序的重構是當今更爲重要的因素。臺灣光復是二戰戰後秩序建立的一環,當今的臺灣問題處在中國崛起,全球權力格局重構的大背景中,過去的一些默契和共識都因此受到挑戰。特別是美國(及其盟友)出於遏制中國、打亂中國戰略節奏的目的,從過去奉行「一箇中國」政策的戰略模糊,到向具有更爲明顯傾向性的「戰略清晰」漸漸轉變(需要注意的是美國內部也存在爭論,這也意味着還有其他可能)。兩岸關係因此也要放到當今全球政治特別是中美博弈的背景中來看。這不是說前者完全從屬於後者,實際上臺灣也可以是撬動中美關係的契機。畢竟隨着中國崛起,臺灣問題對於美國來說也在也是個兩難問題,畢竟美國也不得不考慮在臺灣問題上與中國發生激烈衝突的得失。這也是爲何美國國內也有主張避免武裝干預中國統一進程的「剋制戰略」論者。

中美關係有相當多個層面,關於如何定性雙邊關係,雙方也各有表述。美方的主流論調是戰略競爭。從這個角度來看,臺灣在特定領域,尤其是晶片製造,具有戰略重要性。中美兩國都在這一領域加速投資,長遠看來很可能會消解其優勢地位。如果中國首先攻克了相關的技術壁壘,那麼不僅在中美戰略博弈中取得優勢,也會使得臺灣無所恃。但如果美國取得最先進製程的能力,臺灣的重要性亦會下降,但是對於美國是否更直接介入甚至挑動兩岸衝突,其影響在資料不足的情況下難以評估。一方面美國介入的利益動機變小。另一方面美方則可能更無顧忌(尤其是中國無法獲得先進製程的情況下)。

中美關係、全球秩序重構等議題太過宏大,這裡無法展開。僅就臺灣問題而言,當今對於大陸堅守的「一箇中國原則」,臺灣島內的挑戰至少有兩重,一重是基於兩岸同屬一中的身份認同,但對於誰能代表中國有爭議,即所謂中華民國派;另一重則是民進黨代表的,基於對中國認同的否定。而這兩種思想上的傾向有對應有不同的行動。不管如何,追求和平統一面臨的挑戰首先是在臺灣內部找到「一箇中國」的錨點,以此爲基點吸引足夠多的臺灣人民接受某種形式的統一安排。

首先,就島內主要的黨派而言,明確的統派聲量較小,過去大陸寄希望於國民黨,因爲其至少支持中國的認同,但是國民黨作爲一個政治勢力在選舉中有很重的歷史包袱,而其通過淡化其中國背景的努力以圖獲得選舉競爭力的做法又削弱了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中的分量和作用;並且這種做法在當今臺灣的民意的爭奪戰中效果也甚微——畢竟國民黨由於其歷史原因,永遠無法比民進黨更「不中國」。而民進黨的統獨操作給兩岸的「一箇中國」共識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歷史包袱較輕,不排除突然轉向和大陸進行談判的可能性,但以目前賴清德的所作所爲而言,這個可能性很小。相對而言,島內的主要第三勢力民衆黨,雖然目前本身也面臨着不少挑戰,其既無國民黨的歷史包袱,也不被民進黨的認同衝突所拖累,也許是能夠與大陸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以保持兩岸和平的一股潛在力量。

其次,新世紀以來的政治演變趨勢之一是大衆籍由資訊技術、社交媒體對政治的廣泛直接參與,這意味着兩岸交流應該突破過去以「政黨」爲主渠道的窠臼。對於任何一個政治體和政治行爲者而言,新的技術和大衆的參與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存。儘管顯示近年來民進黨一直試圖阻礙兩岸交流,兩岸的民間交流越來越頻繁,資訊流動不可阻擋。最近部分臺灣網紅,例如館長、鍾明軒登陸大陸的視頻以及直播,在島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打破了部分臺灣民衆的資訊繭房,對於促進兩岸的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大陸的新媒體技術和平臺崛起,也對民進黨的資訊控制構成了挑戰(因此不得不試圖封禁)。研究兩岸民衆在互聯網上的交流,對維護兩岸的和平,促進最終統一或許有所啓發。

兩岸積極有效的交流,對於消除隔閡、降低敵意很有助益。根據對館長和鍾明軒訪陸引發的大規模兩岸線上交流和線下互動(以及臺灣島內的論戰)的觀察,兩岸民衆除了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之外,存在許多共同語言,特別是對「善治」與「和平」的渴望。首先,多數臺灣民衆對於大陸的積極印象以及對民進黨的批評都集中是否能夠有效治政。臺灣民衆對於大陸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基礎設施的完備等等都印象深刻,相對應的對於民進黨重政治鬥爭(搞大罷免)、輕施政(臺南水災救災不力)則多有批評。而島內民進黨及其支持者對兩岸交流的出征、抹紅、打壓反而有力地促進了部分臺灣民衆對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認同。

其次,許多臺灣和大陸民衆在交流中都表露出努力避免兩岸對抗與衝突的意願,要和平,不要戰爭;此外不少臺灣民衆在交流中也更客觀地瞭解到兩岸的實力對比,認識到中國綜合國力以及軍事力量大發展,即便美國干預,臺灣實際上並無勝算。考慮到兩岸無正式和平協議,也並未宣佈結束戰爭狀態,雖然大陸一方着重強調和平統一,但內戰實際並未結束,認識到兩岸和平之脆弱對維護和平非常之重要。

解決臺灣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爭取臺灣的民意也將是一個長期工作,且應當放入到中國發展和世界格局的大環境中來對待。正如前文討論國民黨接收臺灣的教訓時所提及的,對於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大陸一方而言,不論和統武統,要想臺灣長治久安,最終都要回歸到民意。雖然民進黨執政正在塑造去中國化的身份認同,對統一不利,並且由於身份認同具有長期黏性,其造成的影響需要透過長期的教育、宣傳以及具體的治政才能消除。但是兩岸最近的民間交流表明,大陸方面追求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善治,對於相當多的臺灣人是有吸引力的;另外,「功夫在詩外」,對臺灣問題的理解必須放入當今的國際關係特別是中美關係的背景中,除了對臺政策之外,大陸自身實力的強弱或許纔是影響臺灣問題如何解決的終極因素。

(作者爲美國喬治亞大學國際事務系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