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倉、境外廠、轉嫁成本 美小額包裹稅 中電商3招迎戰
美國在2日終止對來自中國和香港的小額包裹的免稅待遇,並對小額包裹商品徵收的關稅從90%上調至120%。不少企業已通過提前佈局海外倉、設立境外工廠,或將關稅成本轉嫁給客戶等方式靈活應對。不少在廣交會參展廠商表示,新增的關稅成本,大多最終由美國消費者「埋單」。
香港文匯與大公報報導,第137屆廣交會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在廣州開幕,12043家企業參展,其中服裝紡織展位最引人注目。
由於美國對小額包裹商品關稅上調,此舉將對跨境電商快時尚產業帶來衝擊。
廈門C&D設計開發團隊負責人呂惠強說,「美國發起的關稅戰衝擊確實存在,但我們也不是毫無準備」。他說,公司在美國設有海外倉,當前還有一定庫存,「可以頂一段時間」。隨着美國部分銷售平臺上調產品單價後,部分客戶又開始陸續恢復下單。「美國消費者那邊承擔了關稅,自然我們也可以出貨。」呂惠強說。
報導指出,並非每家企業都願意選擇利用海外倉來存貨。廣州市尺度服裝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麗表示,公司在跨境電商平臺一年的海外單達到5000多萬人民幣。「貨品如果放到海外倉,交由電商平臺半托管,貨品退貨幾乎無法管理。」她表示,目前已暫停了跨境電商業務,將着手開拓澳洲、歐洲等市場。
還有一類企業選擇是將產能「搬出去」。河南邦尼生物工程公司銷售經理張超說,已經加快越南工廠的投產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