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中國,還是害怕錯失中國
肯尼亞首都調頻廣播電臺新聞網8月4日報道,原題:害怕中國還是害怕錯失中國 一些西方評論員一直在歪曲中國經濟狀況,散播對全球最具活力市場懷疑的種子。但此類新聞背後隱藏着截然不同的現實——一個處於轉型中具有韌性和機遇的國家。如今,中國正處於一場全面的工業和技術變革中,它由清潔能源、自動化、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全球領軍企業引領。投資者必須直面的問題是:是因爲害怕而無所作爲,還是害怕錯過——害怕錯過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吸引力的長期增長故事之一。
中國的經濟數據描繪了一幅更加樂觀的畫面。2025年中國工業生產增長超出市場預期。高科技製造業超越傳統行業,機器人、電動汽車和3D打印等領域高速增長。零售業反映出中國消費者的韌性,國內需求穩步復甦。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得益於對經濟型智能電動汽車的積極推廣,正在重寫全球遊戲規則。在全球傳統車企紛紛退守之際,中國電動汽車品牌加速拓展全球版圖。這個國家並未停滯,而是正逐步轉向以創新和消費爲導向的增長模式。
這些成就並非偶然,而是政策支持的體現。北京推出一系列刺激措施,提振投資者信心並穩定關鍵行業。政府強調國內消費和創新而非出口,這也反映出結構性轉變。
中國前景更具吸引力的關鍵在於其日益增強的技術優勢。該國目前培養了全球40%的理工科畢業生,推動了電動汽車、太陽能、5G和高速鐵路等領域的創新。這種在人才和製造方面無與倫比的規模,使中國具備了快速迭代和商業化創新的獨特能力。正如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所言,美國的模具工程師或許能坐滿一個房間,而中國可以填滿幾個足球場。這種技能密度使中國從所謂的“山寨國家”轉變爲全球創新引擎。中國企業已實現收入來源多元化,外國投資也在迴流。更重要的是,相關風險正在推動而非阻礙創新。事實上,中國的政策調整正是爲實現可持續增長奠定基礎。
總之,中國的轉變正以其他國家難以匹敵的規模和速度展開。從人工智能和清潔能源到先進製造和平臺經濟,轉變中的中國正在培育塑造未來的企業。一些投資者或許因爲害怕而在場邊觀望。而那些願意穿透雜音(看到現實)的投資者會發現,害怕錯失纔是更理性的反應。
在當今全球經濟中,中國太大了,太具創新力了,因而無法被忽視。(作者斯蒂芬·恩德格瓦,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