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縣域經濟“春風勁”,吹活家門口“就業池”

原標題:海南藉助“文旅+”發展多元業態,破解季節性用工難題(引題)

縣域經濟“春風勁”,吹活家門口“就業池”(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賴書聞

閱讀提示

近年來,海南縣域經濟逐漸從單一發展模式中突圍,通過多元業態激活了縣域“就業池”。同時,海南正通過“文旅+”舉措,破解用工存在淡旺季、村民服務水平待提升、從業者更換工作頻率較高等縣域就業市場的困境,推動縣域經濟向“精細化運營”跨越。

在沙灘上拾撿五顏六色的貝殼、品嚐新鮮的海味、觀看傳統的疍家民俗節目表演……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赤嶺村,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們正在沉浸式體驗獨特的濱海漁村遊。

近年來,海南縣域經濟以“旅遊+”爲引擎,逐漸從單一發展模式中突圍。從疍家文化鄉村到衝浪勝地,從紅樹林研學驛站到濱海民宿集羣,多元業態激活了縣域“就業池”,讓村民獲得更多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文旅融合點燃就業新引擎

“清新的空氣、美麗的海景、特色的美食,我們都不想離開這裡了!”在赤嶺村一家“疍家故事”船屋民宿,來自吉林長春的遊客張女士向記者欣喜地分享了旅遊體驗:穿着疍家傳統服飾拍了好多照片,還學會了唱疍家民謠,這趟過冬之旅超值!

在民宿裡工作的林海燕是當地村民,每到冬季她都忙得腳不沾地。“今年村裡遊客量漲了三成,除了基本工資,我們還能拿到加班費和各種補貼。”林海燕感慨地說,她1月份的收入超過了5000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昔日撒網的漁民轉型爲衝浪民宿管家、趕海嚮導和海鮮私廚;依託非遺工坊、研學基地,幫助策劃星空露營、民俗市集等特色活動;參與多元業態,帶領遊客深度體驗鄉村風情。通過挖掘疍家漁排文化,引入連鎖餐飲品牌與非遺工坊,截至目前,赤嶺村共有海鮮酒店10家,民宿4家,帶動就業超400人。

這樣的故事還在海南多個縣域上演。美團數據顯示,近年來海南縣域餐飲門店數量持續增長,多地夜間經濟消費額翻倍。在消費的帶動下,服務、培訓、原料等上下游產業快速發展,不少年輕人在“家門口”有了就業新選擇。

同步升溫的還有文旅經濟。三亞藤海社區依託皇后灣衝浪資源,聚集了30餘家衝浪俱樂部、超80家特色民宿,形成“浪人經濟圈”;陵水桐海村通過打造紅樹林研學基地,開發出觀鳥導遊、生態講解員等新職業。

“以前覺得小縣城只能打打零工,做點小生意,現在發現機會並不比大城市少。”90後曾浩在藤海社區經營一家衝浪主題民宿,他算過一筆賬:旅遊旺季時,村裡民宿日均收入可超1萬元,衝浪教練月收入達1.5萬元,民宿管家薪資一度達到三亞市的平均工資水平。

就業新市場仍有命題待解

正如上述回鄉的年輕人所介紹,消費激活的就業機遇存在明顯的淡旺季區別。數據顯示,海南縣域餐飲、住宿行業用工波動幅度達60%,春節前後用工需求較平日增長3倍,而5月至9月部分民宿選擇歇業。這種週期性用工不僅影響收入穩定性,還導致人才流失。三亞某衝浪俱樂部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周圍的衝浪教練年流失率超過40%。

村民現有的服務能力,與消費期待之間的鴻溝同樣亟待彌合。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桐海村某農莊工作的村民王大姐坦言:“客人常向我們請教傳統漁燈的製作方法,我們卻回答不上來。”

更隱蔽的風險則來自市場的快速迭代。“這條街上的餐飲類門店經常有開張和轉讓的情況。”萬寧市興隆鎮某南洋風味餐館老闆向記者透露,這種不確定性,讓就業者面臨更換工作的壓力。從事咖啡師工作的小吳兩年內換了三家店:“每次都要重新適應,時薪卻始終在18元左右徘徊,讓人很無奈。”

業內人士分析認爲,季節性的劇烈波動暴露出產業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薄弱的問題,而服務能力與市場需求的錯位,則凸顯了基層從業者職業化培養體系的缺失。從漁村文化的挖掘斷層,到從業人員技能培訓的空白,再到市場擴張與人才儲備的失衡,本質上都是縣域經濟從“野蠻生長”向“精細化運營”跨越時有待破解的命題。

構建可持續的就業生態

面對“就業池”的現實困境,海南正通過“文旅+”創新打破發展天花板。在桐海村,紅樹林保護研學驛站通過做好淡旺季差異化營銷,有效緩解季節性用工波動。

“旺季時候鳥南飛,攝影愛好者和愛鳥人士紛至沓來,我們便推出‘觀鳥套餐’。淡季時,我們開發碳匯教育、橋山遺址文化講解、親子手工等項目,把旅遊淡季變成研學季。”陵水黎族自治縣旅遊民宿協會會長、研學驛站創始人周旭向記者介紹,該驛站月均接待人數超200人,帶動12位當地村民轉型爲專業研學人員,每月收入穩定在3000元左右。

在三亞,文旅部門嘗試將衝浪與音樂、舞蹈、美食相結合,把傳統旺季從3個月拉長至6個月。更值得關注的是“縣域飛地經濟”的探索——陵水建立“數字遊民基地”,吸引遠程辦公羣體長租及外出務工人員迴流,帶動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服務業發展,創造受旅遊淡旺季影響較小的就業崗位。

急速增長的客流量對旅遊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去年12月,三亞市海棠區聯合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舉辦全國衝浪技能教練員培訓班,開發了階梯式認證體系,學員們在完成衝浪技術考覈、教學能力考覈和理論考試後可獲得全國衝浪技能教練員(初級)證書。海棠區還培育“民宿管家”勞務品牌,通過開辦民宿管家培訓班,打造就業創業增收“金名片”。

記者瞭解到,在2019年,爲解決旅遊淡旺季人才流動性大與用工荒矛盾長期並存的突出難題,海南省旅文廳聯合省教育廳等相關部門創新提出“旺工淡學”概念,靈活利用旅遊淡季開展人才培育。該項目自發布以來,已累計爲近3萬名酒店、旅遊景區、餐飲等8大重點旅遊業態從業人員,提供了免費的學歷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

從“候鳥式就業”到“紮根型發展”,從“流量經濟”到“留量經濟”,在縣域經濟越來越火熱的當下,海南的實踐揭示出縣域就業市場的進化方向:只有將文化底蘊轉化爲服務價值,讓短期紅利沉澱爲長效機制,才能耕耘出一片廣闊的就業熱土。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