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區:文明實踐落地 崇德向善成風

“看看,這是我以前收集的廢舊地膜。”7月2日,烏海市海南區拉僧廟鎮曙光村村民解玉蓮提着兩袋廢舊地膜,腳步輕快地邁進村文明團結超市。在工作人員簡單登記後,這些“黑色垃圾”轉眼就變成了她“文明存摺”上的積分。用這些積分,解玉蓮可以在這個超市兌換生活物品。

“以前用完的地膜隨手扔,現在能換積分兌東西,既保護了環境,還能得到實惠,大家積極性可高了!”解玉蓮高興地說。

走進這間不大的文明團結超市,貨架上整整齊齊地碼放着各式生活用品,每個物品標有相應的積分。村民可以用參與村裡各類文明實踐活動獲得的積分,到這裡兌換廚具、洗衣液、洗潔精、四件套等物品。

“文明實踐積分兌換爲村裡有效解決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同時構建起‘黨建引領、積分賦能、全民參與’的治理新模式,讓小積分匯聚大能量,實現了鄉風文明與鄉村發展的同頻共振。”曙光村村委會主任王月婷說,曙光村文明團結超市制定的七色積分制包含志願服務、環境整治、參與集體活動、參與培訓學習、鄰里互助等多個種類。村民只要積極參加就能獲得積分,超市裡有40餘種生活物品供選擇。截至目前,曙光村已有超200戶村民參與這項活動,形成“人人蔘與、戶戶爭先”的良好氛圍。

曙光村文明實踐積分兌換是海南區引領基層羣衆踐行新時代新鄉風,推進文明實踐工作走深走實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海南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爲抓手,通過創新載體、豐富活動、做實服務,讓文明新風吹拂到城鄉每個角落,激盪起新時代向善向上的力量。

作爲烏海市農區面積最大的轄區,建設美麗鄉村、涵育文明鄉風對於海南區來說尤爲重要。近年來,着眼美麗鄉村建設,海南區從“革陋習、講文明、樹新風”入手,通過加快修訂村規民約、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十星級文明戶”評選表彰、文藝文化活動等舉措,大力提倡文明新風,讓羣衆潛移默化提升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及法治觀念。在推進文明實踐過程中,海南區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效應,定期組織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優秀基層幹部走進各村鎮,用“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方式,讓一個個鮮活的好人好事口口相傳,讓一件件感人的善行義舉垂範鄉里。

海南區把滿足羣衆需求作爲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首要任務,在中心所站建立三級項目庫,通過走訪調查、數據分析和屬地類型劃分,將文明交通、科普、法制、助學、扶貧、政策宣講等20餘個項目和長期形成的小、特、優、實項目納入平臺,精心策劃項目清單,不斷滿足羣衆個性化、差異化需求。目前,海南區已打造“紅石榴”“巧媳婦”“熱心大叔解憂團”“暖心幫幫團”“老書記工作室”“陽光田宇70後公益社”等10餘個品牌項目,有效實現了文明實踐項目與羣衆需求的精準對接。

海南區還統籌各類社會宣傳資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教育、社會管理、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融入羣衆生產生活中,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以學習講堂、草原書屋、小區好人榜等陣地爲依託,用文藝作品、文藝演出等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謳歌本地模範,增強宣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營造濃厚的文明氛圍。同時,利用新媒體平臺,展示好人事蹟和風采,讓宣傳和學習好人、大力弘揚崇德向善的優良傳統落到實處,帶動更多人由旁觀者變成踐行者。

如今,海南區共計推出自治區道德模範7人(組)、內蒙古好人21人(組)、自治區新時代好少年5人,122人被評爲市級模範典型;創成各級文明校園7所、文明村鎮10個、文明單位49家、文明社區(小區)41個、文明家庭89戶,崇德向善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記者 郝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