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司法獨立不該只是廉價口號(汪志雄)

近年來,重大案件的審判結果,不少民衆普遍質疑「看顏色判決、看立場辦案」。(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上演了近1年的「零智攻擊」大罷免,終於在8月23日以全數失敗告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開票日當晚,呼籲賴政府應立即釋放被政治收押的民衆黨前主席柯文哲及國民黨黨工,強調要用公平公正的審判取代押人取供,重現司法公平正義。賴清德總統稍後也迴應,政黨之間,政策可以對話合作,但司法獨立性必須尊重。

臺灣號稱民主法治社會,但在民進黨歷任政府操作之下,司法始終蒙受政治陰影。當賴清德總統高調談論「司法獨立」時,卻同時透過人事佈局、政治話術操控輿論,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侈言空談,而非真正落實司法改革。

臺灣司法之所以令人不信任,並非因爲制度本身完全崩壞,而是長期遭政黨勢力侵蝕。近年來,重大案件的審判結果,不少民衆普遍質疑「看顏色判決、看立場辦案」。當人民已普遍認爲司法是政治工具時,賴總統再怎麼高喊「司法獨立」,聽起來都格外諷刺。

尤其賴政府在人事任命上,難脫「酬庸、分贓」的傳統模式。司法高層的人事佈局,往往與政治立場、政黨忠誠掛鉤,而非專業與清廉。當掌權者用「自己人」填滿關鍵位置,司法如何可能真正獨立?這種「自己提拔、自己宣稱獨立」的把戲,只會讓人民對司法更加不信任。

而最讓人詬病的是,政府對司法的態度,常呈現「雙重標準」。若起訴或判決對自己有利,便高喊「司法公正」;若結果不符期待,則暗示司法偏頗。這種選擇性尊重司法的心態,正是讓臺灣司法公信力不斷下滑的主因。以此次大罷免爲例,藍綠雙方都有發生「死亡連署」的情況。事實上,在當初罷免韓國瑜的連署書上就已發現爲數不少的死亡連署,但檢方都以不起訴簽結。而此次檢調卻大規模動作,一舉收押了數百名國民黨黨工,卻對綠營的死亡連署視若無睹。當法務部部長鄭銘謙在國會被質疑標準不一時,只能頻頻以「尊重司法」帶過。賴總統若真心推動司法改革,理應進行結構性改革,而非一邊高喊「司法獨立」,一邊繼續享受司法爲政權護航、追殺政敵的便利。

臺灣司法改革多年來不斷喊口號,卻沒有落實執行。法官評鑑制度流於形式,檢察體系缺乏外部監督,重大冤錯案件鮮少有人負責。賴清德若要重建人民對司法的信任,必須真正打破政黨干預,建立透明問責的制度,而不是繼續用華麗的詞藻掩蓋問題。

說到底,人民對京華城案與死亡連署案的質疑,反映的正是臺灣社會對司法普遍的不信任。平心而論,對於柯文哲與國民黨黨工遭檢方「不符原則」式地收押禁見,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的公開訴求實符合臺灣多數民意的期待。然而賴總統若繼續以「司法獨立」當作遮羞布而不付諸實質迴應與改革,最終只會讓臺灣司法淪爲政治舞臺的道具,使得人民對司法的信賴度愈加崩潰。

真正的司法獨立,不是來自賴總統口中的廉價口號,而是來自制度性的制衡、懲處、汰換、與透明。司法的墮落,不是從民衆的不信任開始,而是從民進黨政權的僞善與雙標開始。賴清德若繼續沉溺於口號,終有一天,臺灣司法的墳墓上,會刻上一行最諷刺的墓誌銘:「這裡長眠的,是被賴清德總統侈言掏空的司法獨立。」(作者爲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