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雙語政策還在嗎?(莊勝榮)
彰化首家公辦雙語學校鹿江國際中小學慶祝7週年校慶,亦同步迎來足球場啓用典禮,縣長王惠美開球。(葉靜美攝)
前政府訂立2030年要成爲雙語國家,這個偉大的目標固然豪邁,象徵着與國際接軌,並強化競爭力的決心,但政策似乎欠缺連貫性,距離2030年只剩5年,還沒看到雙語的雞蛋,如何看到雞長大?
透過實際觀察及瞭解可知,政策推動侷限於學校體系,例如雙語教學試辦、英語課程時數增加,但生活中能否真正使用第二語言-英語,纔是語言能力能否落地生根的關鍵。
語言的學習,不只是考試與學校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文化與生活習慣的建構工程,若只在課堂內講英語,而政府、社會、媒體、家庭與公共場所毫無語言環境的配合,雙語政策難以真正落實,恐怕會胎死腹中或名存實亡。
新加坡的雙語政策與社會實踐同步進行,且英語爲第一國語,新加坡的成功除了半強制下進行外,在於語言政策與社會日常生活無縫接軌。從地鐵、醫院、學校到政府宣導影片,處處可見中英語並用的情境。學生不只在課本學英文,而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使用英語交談、書寫、演講,這種高頻率的英語接觸與使用,讓英語不再是「外來種」,而是「本地種」,不再是「外來語」,而是「社會語」。
北歐的雙語,乃運用娛樂與數位媒體推動語言自然學習,臺灣的雙語之路,應該讓英語活在活生生的社會中,而非活在課本中、考試中。
用得上的語言纔會留存下來,用不上的語言將被淘汰。語言不只是用來考試測驗學生的英語能力的工具,它是活蹦亂跳在社會中,成爲社會中的重要分子,臺灣要實現2030年雙語國家,不只是教育單位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上到下的「語境建構」。其中一個關鍵策略,就是廣設英語情境中心,打造讓民衆可實際互動、模擬生活場景,主動開口的公共空間,像是英語郵局、超市、餐廳、機場、飯店、醫院等模擬情境空間,讓英語不再是紙上談兵。
事實上,如果臺灣能拿出過去蓋「蚊子館」的魄力與決心,來推動英語情境中心的建置,或改裝蚊子館,這些空間可以在短時間內高效率完成。差別只在於,我們是否真正相信,語言能力是這個時代的基本國力,只要我們願意讓英語「可見、可用、可自然出現」在生活每個角落,英語不再是壓力,而成爲臺灣人自然會說的第二語言。2030年來不及,沒關係,2050年拚得上,誰說不可?(作者爲律師、第三屆國大代表)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