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殺戮記憶,在時間中出土(鍾喬)

作者鍾喬(左)與韓國導演Jun San Bae在4.3 追思儀式中獻花默禱。(攝影: 餘嘉榮)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國女作家---韓江,有兩部長篇小說,特別引人關注。一本是《少年來了》,書寫讀者們大體耳熟能詳的《光州事件》;另一本書寫濟州島4.3事件的《永不告別》,很多人較爲陌生。從文學的角度切入這兩部著作,都有一種將集體殺戮記憶,以詩化的散文加以敘事的深刻性。

可以說,表現在人物上的典型性,恰與被時間埋藏的殺戮記憶,形成一種因爲遮蔽,而從暗黑的洞穴見到天光的激盪。文學是現實的美學昇華,回到現實本身,《光州事件》發生於1980年,當全斗煥命令第七空降師,對示威的學生開槍鎮壓後,也有多年時間,在獨裁政權命令下「以共產主義同情與扇動者」爲名,被長期壓制,包括韓國境內光州以外,都被隔絕於這件殺戮事件之外。直到1990年代,才被平反爲民主運動事件。

這意味着甚麼?噤若寒蟬,寒蟬夏鳴之後,不久即死,僅剩軀殼,留諸天地。故而,吐真言者,將若寒蟬。在光州,寒蟬效應就那麼幾年;在濟州島則以數十年的歲月,都處於殺戮記憶「被自殺」狀態。「記憶的自殺」是韓國作家金石範在他的長篇小說:《火山島》中,帶着殷切的批評與墜落的期待,說出濟州島民衆扼殺記憶的苦慟!

然則,追究真相畢竟是一件歷經起伏的歷程;如果,我們以實際調查的發現,作爲評估。光州事件發生多年後,客觀的民間數字顯示死亡約2000人左右;在1980年以後韓國的民主化過程中,不斷地以民衆的、民主的、民族的抗爭行動,爭取《光州事件》真相公諸於世,學生運動對於韓國社會在獨裁下發展的奉獻,受到大衆的關切與矚目。

相較於此,濟州4.3事件,就如韓江在小說中形容的:

黑暗。

黑暗幾乎是記憶的全部。

在4.3紀念館 地下有一處洞穴及一座躺在圓形盤上的白碑。洞穴,是衆多受難者死難的遺蹟再現;白碑另有意涵,是空白的意思,意味着歷經七十幾年的長久掩蓋,仍待正名。理由很簡單,在政權更迭的過程中,韓國境內的右翼政權,仍以暴動來定義4.3事件 的苦難,即便已出土的調查,被清鄉燒殺或集體槍決村民,高達三萬人之多。

何其衆多的犧牲者在這座等待「正名」的碑石前,以悲痛的抵抗舞動靈魂的舞姿;是以,繼1993年民間真相調查委員會,在山洞、機場地下、海邊挖出屍骨,並經由調查標定被焚燬村莊之後;2003年,盧武鉉總統親自在紀念儀式中,代表國家向韓國人民致歉;2018年,文在寅總統也以韓半島的和平、共生與共存爲題,訴說對人類追求平等與人權,發表領導人談話,並於2021年,促成4.3特別法 的修訂。這兩位總統的代表性談話與政治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標示發生在歷史上的濟州島4.3事件,是抗爭與起義的性質。

通過這樣的脈絡,重新看待被掩埋在時間底層的殺戮事件;是一件將苦難在重重意識形態與權力關卡阻隔下,再次復甦真相的關鍵要項。這涵蓋多層面的社會與政治意涵:首先,讓奪取平民性命的血腥記憶,轉身到人類世界的面前,而非遮蔽於身後的幽暗歷史中。一如歐哲班雅明在批判納粹的論述中提及的:眼前是堆疊而起千層骨骸,身後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未來風暴。

再者,當真相以出土的骨骸在眼前現身時,殺戮記憶的結構性因素,並未因普遍性人權觀作祟,遮掩二戰後美軍介入南北韓分裂,恰是導致濟州島民衆羣起抗爭的核心因素;而這也是導致冷戰高峰下的韓戰爆發前夕,美軍指導下的李承晚政權,如何毫無忌憚地荼害平民的重要背景因素。

以上所提的兩項重點,都是臺灣在轉型正義的歷程中,曾經探索的議題;只不過,最大的盲點也是最大的公約數,在現行當政者意識形態操作下,經常標舉西方人權觀的優越性,以無限上綱反威權作爲民主權力的「標榜」,再次將國民黨的戒嚴體制推上斷頭臺,卻從來閉口不敢提冷戰對峙下,麥卡錫主義如何影響蔣介石的親美反共親美,以及當前新冷戰下對峙下,絕對親美抗中的民主威權操作。

即將在臺出版的《濟州4.3》一書的韓國作者---許俊湖,在歷經七年田野調查完成的著作中,他說的一席話,令人印象無比深刻:「在濟州島全境及偶來路上的各個角落,都留有4.3 事件的遺蹟;然而,行走在這些道路上的人們,卻未必能看到它的存在。」幾句話,發人深省的重點在於:當我翻閱4.3 和平紀念館 編輯精美與方向清晰的手冊時,赫然發現一張濟州島像似馬鈴薯般的地圖,標示的每一座村莊,包括兩座小離島,都有受難者的骨骸與燒燬的村莊遺址,重新被挖掘出來。

我於是明白:爲甚麼是偶來的路上,都有殺伐的遺蹟。這已經不是戒嚴令下的突發事件,導致誤殺民衆可以解釋的一切。而是計劃性的清鄉與燒殺,性質相類似於臺灣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肅殺。

而我,也在劇場田野旅程中,走過全島幾些重點標示的「偶來的路」後;發現偶來會成爲恆久的原因,在於「偶來」遍佈大小莊頭,幾乎滴水都不漏。

就連吸奶的嬰兒也槍殺了嗎?

因爲目的就在滅絕。

滅絕甚麼?

* * *

出現在韓江在小說中的一段書寫,提供參考。最後,還有三個字,有勞你翻到《永不告別》中文版(漫遊者)第220頁,就清楚了。

辛苦了!真的 辛苦了!如此,令人無法平息的殺戮記憶,帶來的是怎樣的創傷?

2018年,韓國總統 文在寅在4.3事件 70週年追悼式上,有這麼一段話,發人深省;像似時間彼岸,從濟州受難的每一個角落拋來的警鐘聲響,回聲着:

就連一道石牆、一朵凋落的山茶花也知道濟州的那段苦痛歲月,人們在這七十年間持續尋找探問:這塊土地還有春天嗎? (作者爲詩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