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岸話語分歧 九二共識破局?(魯雲湘)
國臺辦重申「祖國統一大勢不可阻擋」,意在鞏固「九二共識」作爲和談前提,但此舉無疑打破了兩岸長年培養的默契。(吳泓勳攝)
2025年7月30日,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臺灣執政當局昧於事實,信口雌黃,兜售「互不隸屬」謬論,任何言行都阻擋不了祖國統一大勢,並強調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番表態,不僅再次凸顯雙方在政治前提上的深刻裂痕,也爲持續升溫的兩岸話語權爭奪,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
究竟是哪一方「先打破」了九二共識?回顧歷史,我們可從前總統陳水扁2000年上任後說起。當時,民進黨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也拒絕以此爲協商基礎,導致兩岸官方對話全面中斷。大陸方面多次呼籲,以九二共識爲前提恢復交流,但遭臺灣以「缺乏政治基礎」回絕。
隨後於2008年,前總統馬英九上任後,提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迅速重啓兩岸多層級溝通,九二共識在此階段得到「恢復平衡」,並催生經貿、文化以及官方交流的熱絡局面。然而,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時,便明確表示「不會承認九二共識」,改採「不預設前提、務實交流」的模式,卻因放棄政治前提,致官方對話宏觀機制無法運作。
由此不難理解,爲何國臺辦會在記者會中重申,唯有放棄「臺獨」、承認「九二共識」的一箇中國原則,臺海和平穩定纔有堅實保障。從制度層面來看,2000年與2016年的執政者,均選擇了「否認」九二共識,而馬英九政府時期,則是兩岸關係唯一的暫時修復期。
此外,蔡政府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同時,卻持續在經貿、學術與文化層面與大陸互動,形成「享受合作紅利,卻拒絕政治前提」的矛盾印象。這或許也讓大陸方面認爲,臺灣是在「一邊破壞九二共識基礎,一邊消耗兩岸和平利益」,進一步加劇彼此的互信斷裂。
國臺辦7月30日表態中,強調以下幾點:其一,臺灣當局兜售「互不隸屬」謬論,加劇臺海形勢緊張;其二,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起行使對臺主權,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部分;其三,批評執政黨一方面破壞兩岸政治基礎,另一方面試圖利用交流合作謀求政治利益。
這或許也是迴應賴清德總統,將中國大陸定性爲「境外敵對勢力」,並強化國家安全法制,限制與大陸的交流。但事實上,賴總統的說法旨在凸顯大陸的政治與軍事威脅,以凝聚島內的防禦共識。無奈的是,反觀習近平主席多次於公開場合中,總將矛頭對準「臺獨分裂分子」與「外來干涉勢力」,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容外來干涉」,但從未將臺灣稱爲「境外敵對勢力」。且從大陸官方多次的表述中,分裂活動與外部干涉,纔是「非我族類」之對象,臺灣同胞與社會整體仍被視作「同胞」。
國臺辦的表態,勢必會推動臺灣政黨重新定義兩岸政策。國民黨及其他在野小黨,可能會藉此強化「務實對話」的形象,而民進黨內部則面臨強硬派與溫和派的再次博弈。即便大陸凍結兩岸高層官方往來,「不迴歸一中各表框架」想必仍是當前執政黨政府的態度。至於民間與經貿渠道的實質交流互動是否會因此受阻,則有待後續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此舉勢必將讓兩岸議題成爲2026年地方選舉,與2028年總統大選的關鍵變數。朝野黨團將圍繞「和平穩定」與「主權認同」進行激烈攻防,影響選民的抉擇。然而,在這些政治攻防中,又有多少人會真正關心兩岸關係的實質未來呢?
國臺辦此次重申「祖國統一大勢不可阻擋」,意在鞏固「九二共識」作爲和談前提,但此舉無疑打破了兩岸長年培養的默契,讓當年先賢們的努力成果失去平衡。官方話語的分歧,反映的是深層法律與心理認同的鴻溝。而在這一關鍵時刻,身爲普通百姓的我們,只能看着兩岸關係,朝着一個無法預料的方向前進,縱使心中百般無奈,卻也無能爲力。
(作者爲國際智庫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