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教育實驗的代價:當108課綱讓產業競爭力出現斷層(王青勇)
現在的課綱卻在教學生做簡報、寫反思、拍影片,甚至要用「美感設計」來呈現物理報告。形式蓋過實質,學習變成包裝,實力反而沒人在乎。(圖/取自葛如鈞臉書)
近年來,理工科教授紛紛反映,現在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後,連最基本的數學運算、邏輯推理都掌握不住。尤其在工程數學、電子學、基礎物理等專業領域,不少學生在課堂上茫然無措,學習斷層遠比過往嚴重。這不只是個別學生的問題,而是整個世代的結構性危機,而背後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108課綱。
108課綱原本希望培養學生的素養能力、跨域整合與自主學習,理念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場的實施卻出現巨大偏差:教學時間被分組報告、探究活動與「學習歷程檔案」吞噬,取而代之的是淺層學習與形式主義。數學公式不再演算、物理定律只是聽過、化學反應寫不出來,學生學了很多「方法」,卻沒有實質「內容」的累積。
我們現在還看不出來108課綱的破口,因爲產業目前依靠的是十年前教育體系訓練出來的中堅工程師。但五年、十年後呢?當這一代受108課綱訓練的學生進入職場,沒有紮實的邏輯訓練、缺乏數理思維與系統架構能力,未來企業要靠誰研發?靠誰創新?要怎麼跟國際競爭?
別忘了,今天台灣在半導體產業能站穩世界地位,靠的是一整代受嚴格理工教育訓練出來的人才。他們能夠做晶圓製程優化、做EDA模擬建模、寫出實用程式演算法,這些不是用「探究學習」就能得到的,而是靠一筆一筆演算、一題一題邏輯推導訓練出來的能力。
但現在的課綱卻在教學生做簡報、寫反思、拍影片,甚至要用「美感設計」來呈現物理報告。形式蓋過實質,學習變成包裝,實力反而沒人在乎。許多高中老師坦言,爲了幫學生拚歷程檔案,只好犧牲真正的課程教學。學生努力了,卻不一定學到了東西。
這樣的教育,對未來會有什麼後果?核心研發與技術創新速度將會放緩,工程實作能力也將出現斷層,導致無人能夠順利承接技術的接棒任務。中高階技術人才將面臨青黃不接的危機,進一步削弱產業整體的競爭力。最嚴重的是,我們目前引以爲傲的高科技產業,這座護國神山,恐怕將在無聲中逐步失去高度與全球優勢。
我們不是反對改革,也不是反對素養導向,而是主張教育改革必須建立在「紮實基礎知識」之上。沒有深度的學科訓練,就不會有真正的跨領域整合;沒有數理邏輯,就無法面對未來科技的快速演化與複雜挑戰。
教育部與課審會應該正視現場與產業的真實聲音,儘速啓動檢討與修正。建議包括:應恢復數學、物理、化學、程式等科目在高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這些基礎學科是學生理解科技世界的根本。應減少學習歷程檔案的比重,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打穩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課程設計必須迴歸以「能力建構」爲本質,而非停留在「成果展示」的形式主義,更應與產業界密切對話,共同規劃真正對未來有用的學習目標與評量機制。
教育不該是一場理想化的社會實驗,而是爲未來國家競爭力奠基。當我們犧牲基礎,只爲了培養「看起來很有能力」的學生時,真正失去的是產業的根、社會的韌性與國家的未來。
(作者爲退休企業主兼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