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殲-10C戰勝飆風 歷史性的軍事突破(陳懷德)
在2025年5月7日的巴印空戰中,殲-10C創下6:0的戰績,是中國整體軍事體系升級的縮影。其背後的北斗導航、預警機的通訊修正導引、紅旗9的紅外線搜索與追蹤(IRST)、多平臺資料融合能力,使中國空軍逐漸具備完整的「殺傷鏈」整合能力。(圖/本報資料照)
在2023年「空軍利劍-2023」聯合軍演期間,中國空軍殲-10C戰機在與巴基斯坦空軍聯合出擊中,數次「擊落」了配備先進雷達與電子戰系統的法制飆風(Rafale)戰機,引發軍事圈與航空界的高度關注;更在2025年5月7日的巴印空戰中,創下6:0的戰績,震驚世界!這不只是一次技術上的戰術勝利,還標誌着中國自工業革命以來,首次憑藉自主前沿科技,在軍事對抗中取得具有全球戰略意義的突破,堪稱自1942年美日「珊瑚海海戰」後,航空軍事史上的另一個分水嶺。
從追趕到引領:中國科技的歷史性跨越
自19世紀中葉中國錯失工業革命起,百年間中國在工業與軍事領域始終處於追趕地位。無論是甲午海戰、八國聯軍,抑或抗戰時期的空戰,中國空軍始終仰賴外援與進口裝備。在20世紀冷戰期間,雖然蘇聯提供了技術支援,但關鍵設備仍無法自主研製。
直到21世紀,特別是2010年後,中國在航空發動機、相控陣雷達、航空電子系統、匿蹤塗層與數據鏈系統等核心領域陸續突破瓶頸,終於打造出包括殲-10C在內的現代化戰機體系。殲-10C搭載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PL-15長程空對空導彈、現代化數據鏈與電子戰系統,使其具備與歐洲四代半戰機如飆風等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的作戰能力。
此次戰役中,殲-10C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高原空域對抗飆風戰機及其他戰機,在取得「6:0的優勢命中」,被視爲中國科技實力「超越型突圍」的具體證明。
戰術勝利的戰略意義:從工具到體系的重構
值得注意的是,殲-10C並非單一平臺的成功,而是中國整體軍事體系升級的縮影。其背後的北斗導航、預警機的通訊修正導引、紅旗9的紅外線搜索與追蹤(IRST)、多平臺資料融合能力,使中國空軍逐漸具備完整的「殺傷鏈」整合能力。
這種能力的關鍵在於,中國不再依賴單一先進平臺(如美軍的F-22或F-35),而是透過網絡化、多層次、高度數位化的系統整合,實現「體系對抗」的優勢。簡言之,殲-10C不只是戰機,而是中國軍工體系成熟的標誌。
而對比飆風,其雖然硬體強悍,具備MBDA流星飛彈與先進雷達,但作戰體系仍部分依賴法國與西方衛星與資料鏈服務,無法完全本地化操作與整合,使得其在作戰中處於被動。
超越珊瑚海戰役的歷史座標
1942年的珊瑚海海戰,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交戰雙方艦隊完全未見面、純以艦載機與航空母艦決定勝負的海戰,標誌着「航空兵器主導戰場」的時代來臨。美軍雖損失慘重,卻成功阻止日軍進攻,扭轉太平洋戰局,成爲二戰的轉捩點之一。
2025年5月7日的巴印空戰,其體現是「以自主科技打造空戰優勢」的趨勢,同樣具有時代標誌性。這不僅是中國首次在未依賴外援的前提下擊敗西方主流戰機,更象徵一個過去在技術上長期處於被壓制地位的國家,開始憑藉自主創新重構軍事技術格局。
若說珊瑚海之戰預示了航母主導的新海戰時代,那麼殲-10C事件則預示了一個「體系整合、自主科技主導的新型制空權時代」。
未來展望:軍工實力與地緣政治的再定義
殲-10C事件對國際軍事平衡的啓示,是未來的空中優勢將不再取決於單一平臺或單一技術領先,而是整體科技水平、工業體系完備性與數據融合能力的總體展現。美國長期依賴F-35的壓倒性優勢正逐步被中國「多機型+體系化」的思維追趕與超越。
對中國而言,這次空戰不只是國防科技的勝利,也是國家科技戰略路線的成果驗證。這意味着從材料科學、微電子、AI演算法到空天測控,每一環節的進步都已實現正向迴圈,而不再只是「拿來主義」的組裝結果。
這種趨勢也將重塑全球軍火市場版圖,許多中東、東南亞與非洲國家在選擇空軍裝備時,開始把目光從歐洲與美國轉向中國,這是「中國方案」在全球軍事領域被正視與採納的重要開端。
從工業革命以來,中國首次憑藉自主科技在軍事對抗中壓倒對手,殲-10C戰勝飆風的事件,將被視爲一個劃時代的座標,超越了當年珊瑚海戰役的象徵意義。這不僅是技術上的勝利,更是歷史的反轉——中國從「被制約」者轉變爲「制定規則」者,其背後的科技躍升與戰略自信,將深刻影響未來數十年的軍事格局與國際秩序。
(作者爲科學教育教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