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捍衛藍天八十八載:紀念八一四空軍節(魯雲湘)
8月14日,是紀念筧橋空戰勝利,定爲空軍節,用以紀念先烈事蹟,激勵後世官兵承續使命。圖爲空軍雷虎特技小組換裝勇鷹高教機表演。(趙雙傑攝)
8月14日,是中華民國空軍與國人共同銘記的日子。民國26年(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第5天,日軍大批轟炸機編隊,企圖突襲南京與杭州等戰略要地,中華民國空軍奉命迎敵。當日,高志航上校率領部隊在杭州筧橋機場緊急升空,與日軍展開激烈空戰,最終擊落多架敵機,取得抗戰期間首場重大空戰勝利,被稱爲「八一四空戰」,又稱「筧橋空戰」。並於民國28年(1939年)時將其定爲空軍節,用以紀念先烈事蹟,激勵後世官兵承續使命。
那一代空軍先烈面對的,是工業實力與兵力皆遠勝於己的日軍。當時裝備多爲外購,維修與後勤條件極爲艱苦困難,飛行員訓練與作戰壓力沉重。即便如此,他們仍迎難而上,付出生命與熱血守護祖國藍天。高志航、李桂丹、劉粹剛、沈崇誨等飛行官最終壯烈殉國,留下忠誠與犧牲的典範。
88年來,中華民國空軍歷經時代更迭,從抗日戰場、國共內戰,到守衛臺海、保護領空,始終肩負國防重任。冷戰時期,空軍在第一線面對跨越海峽的軍事壓力,經歷多次空戰與攔截任務。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空軍自制與引進新一代戰機、雷達與防空飛彈系統,並發展本土航太工業,提升自主維修與研發能力,彰顯延續先烈精神的決心。
然而,紀念空軍節不僅是回顧歷史與頌揚成就,更是提醒我們安全環境的嚴峻現實。戰場,是否必須要有硝煙瀰漫?在今日的臺海,局勢複雜多變,偵巡與攔截任務,幾乎成爲家常便飯。空軍官兵長時間保持高度戒備,這份壓力與風險雖不見烽火,但卻是另一種形式的無形戰鬥。保衛家園的使命感,與當年先烈們浴血奮戰的精神,始終一脈相承。
在此背景下,「國家、責任、榮譽」,是每位從空軍官校大門出來的軍官,必須恪守的核心根基。「國家」是使命的起點,沒有國家便無從談起軍人的存在意義;「責任」是行動的標準,每一次任務都關乎國家安危與民衆生命;「榮譽」則是完成使命後的無聲獎章,象徵專業與團隊的肯定。唯有在這三者穩固確立之後,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忠勇軍風,忠於使命、勇於擔當,並以嚴明紀律與高尚風紀維繫戰力。
歷史告訴我們,戰場的勝利需要紀律與團隊精神的支撐。若軍紀鬆弛、心志動搖,再先進的裝備,也難以發揮最大效能。從八一四空戰的先烈,到今日駐守各空軍基地的飛行官,唯有堅守這份以國家、責任、榮譽爲基礎的忠勇軍風,方能在任何情況下穩健執行任務,確保戰力的可靠與持久。
值此八一四空軍節88週年,僅以此文向所有曾經與正在藍天上奮戰的空軍官兵子弟,致以最崇高敬意。對先烈的緬懷,應落實於對國防的支持、對抗日曆史的尊重,以及對和平的珍視。願未來的每一個814,既是慶祝空軍成就的日子,也是全體國人重申信念、凝聚守護家園意志的時刻。
(作者爲戰略智庫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