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改個路名 臺灣就進步了嗎?(張凱鈞)
內政部委外研擬全臺中正路改名政策,並點名桃園進度慢,桃園市長張善政22日備詢時強硬表示,桃園的中正路沒打算異動。(資料照,蔡依珍攝)
自賴清德跛腳上臺後,民進黨建構起以政治鬥爭作爲施政主軸,將意識形態擺在民生經濟之前,導致政府政策嚴重偏離民衆關切重點。今日臺灣民衆最在意的是物價、交通安全、治安、民生經濟,並期望兩岸和平,但民進黨政府卻耗費龐大行政資源在「去蔣化」的相關工程上,甚至把改路名、拆銅像當成重大優先政策來推動,真令全國民衆匪夷所思。
日前內政部還特意公告,截至今年4月30日,全臺已有264筆威權象徵如塑像、遺像與命名空間遭處置,尚有677筆待處理,甚至已委託研究全臺中正路改名事宜。此種改名行爲,不但會加重基層公務體系行政負擔,日後也會造成民衆諸多生活上的不便,民衆的身分證和所有個人資料的通訊地址都需要同步更新,這也引起地方民衆強烈反彈。臺中市長盧秀燕直言不諱,批評中央政府就是「吃飽太閒」,桃園市長張善政更明確表示不會更改中正路名,顯見中央政府推動的並非人民之需,而是意識形態的政治工程。
民進黨政府長期利用轉型正義作爲政治鬥爭工具,實則是轉移自身治國無能施政焦點。當物價飆漲、房價高漲、詐騙橫行、社會治安崩壞、兩岸和平備受考驗的當下,賴政府卻選擇集中火力大談中正路的改名方針,這就是意識形態治國的最佳例證。臺灣的民主價值不會因一條中正路沒改名而受到質疑,更不會因一座蔣公銅像矗立在街頭就遭全盤否定,民進黨政府真的是太小看臺灣根深柢固的民主價值。
轉型正義應建立在歷史對話與社會和解之上,而非變成是政治鬥爭工具。民進黨若真有心想推動臺灣進步,就應優先處理民生與治安問題,而非執著於歷史符碼的清算。人民不會因中正路改名而生活改善,只會因賴政府治國無能而深感失望。(作者爲社團法人文明人權服務協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