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德國新政府不得不在中美間尋求相對中立(簡軍波)
德國大選揭曉,基民黨黨魁梅爾茨(中)有望出任總理,他24日在柏林中央黨部,接受恭賀。(美聯社)
基民盟/基社盟已經贏得2025年德國大選。目前執政的社民黨和綠黨能否會在新政府中成爲執政夥伴,將取決於新任德國總理、基民盟主席梅爾茨的決定。他當然傾向於選擇自民黨作爲合作伙伴,但遺憾的是,該黨未能達到5%的議會入門門檻。筆者認爲,無論政府黨派構成如何,新政府在處理與中國和美國的關係時,會不得不採取相對中立的立場,並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兩面下注的特色。
原因在於,德國正面臨長期國內外挑戰,包括川普2.0挑戰。新政府沒法加強更深層次的跨大西洋關係,也不可能倒向中國。
顯而易見,新的聯合政府將不得不處理國內意識形態分歧。儘管基民盟贏得了選舉,但它很快會發現,只能在社民黨或綠黨這樣的左翼黨派中尋找初級執政夥伴。然而,基民盟與這些政黨在移民、國家預算、經濟發展、外交政策等許多方面立場不同。此外,它還將面對聯邦議院中強大的極右翼政黨選擇黨。以上因素決定梅爾茨政府將花費大量精力平衡內部政治力量。
另外,恢復經濟和實現長期繁榮是新政府面臨的首要任務之一。受制於能源短缺和企業投資不足,德國正成爲經濟領域中的「歐洲病夫」。然而,要改變現狀,除了提升能源供應,最重要的是要促進創新,改變對傳統制造業的依賴,擺脫所謂「中等技術陷阱」,並通過大量創新投入以推動數字、AI等領域發展,從而趕上第四次全球工業革命浪潮。但是,由於缺乏足夠的財政資金和創新工具,新政府要實現上述任務將花費許多精力。
當然,新政府還要面對烏克蘭問題和川普2.0帶來的嚴峻挑戰。德國是美國對歐貿易逆差主要來源國,川普將對歐洲鋼鋁行業徵收高額關稅。鑑於美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川普政府的懲罰性關稅將打擊德國經濟。川普對烏克蘭問題的武斷處理和對歐洲的蔑視、對北約成員國軍費開支達到GDP5%的要求和對格陵蘭島的荒謬主張,都將對德國構成壓力。此外,德國將繼續認爲中國對德國和歐洲構成地緣政治挑戰。
面對上述種種挑戰,梅爾茨可能會採取一種混合政策,既表現得更加獨立於美國,但實際上又必須與美國保持更密切關係。最近,他誓言「我的絕對優先任務將是儘快加強歐洲,以便我們能夠逐步真正獨立於美國」。事實上,只有採取獨立的防務政策,德國和歐洲才能「獨立於美國」,並在處理歐洲安全問題時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是,由於各國財政投入有限、歐洲缺乏共同的安全戰略文化、對統一軍工市場利益的爭奪、處理北約關係的難度、歐洲對德國強大軍力的潛在擔憂等諸多限制,德國很難真正帶領歐洲實現防務自主。德國甚至無法對美國的保護主義採取持續對抗措施。如果它繼續對中國採取「去風險」政策,減少與中國市場的聯繫,與美國開展「貿易戰」,將使德國經濟無法承受。因此,德國不會在經濟上真正與美國對抗,儘管它不能完全屈從於美國。
面對中國,德國企業表現出繼續保持與中國產業鏈聯繫的意願,儘管德國政客會繼續推動與中國經濟關係的安全化。不過,考慮到國內經濟復甦的緊迫性,德國政府在與美國產生「雷聲大雨點小」的貿易衝突時,將適當尋求與中國經濟的密切聯繫。
因此,作爲一名歐洲主義者和大西洋主義者,梅爾茨將努力把德國(和歐洲)與美國的矛盾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但也不得不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對美獨立性,以維護歐洲利益。同時,中國作爲「地緣政治對手」的形象將被梅爾茨政府放大。儘管如此,在面臨川普的挑戰和國內經濟發展需求的同時,新政府將不得不尋求中國的幫助。鑑於兩國經濟的開放性,中德共同反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符合兩國共同利益。
因此,梅爾茨領導的新政府將不得不在中美間採取相對中立與平衡的立場。在現實中,這將表現爲兩面下注的政策和一定程度的機會主義立場,而這可能是梅爾茨政府維護德國和歐洲獨立及利益的最佳方式。(作者爲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